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群经义证

群经义证

八卷。清武亿(详见《经读考异》)撰。本书包括《论语》一卷、《孟子》一卷、《诗》一卷、《书》一卷、《春秋左氏传》三卷、《公》、《穀》一卷。王先谦《经解续编》本把《书》排为第一,把《论语》、《孟子》列在《公》、《穀》之后,编次稍有不同。“三礼”则另外有《三礼义证》一书。群经之中唯独没有《易》。本书认为《书·无逸》“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孔疏意图扶孔抑郑,疏说比较横断粗暴,颇为失之。考之《汉书·韦成玄传》:“王舜、刘歆议曰:‘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故于殷太甲为太宗,大戊为中宗,武丁曰高宗。周公为毋逸之戒,举殷三宗次劝戒成王’”(按: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也依据《韦玄成传》,认为此经秩序,今文应不是从殷王、中宗到高宗再到祖甲,一定是从殷王、太宗到中宗再到高宗,这是无庸置疑的)。如果不是《尚书》有“太宗”二字,王舜、刘歆怎能凭空臆造(按:孔丛子论书也以祖甲为太甲)?那么传疏本来是有根有据,不应一概归罪王肃。其论《左氏传》“管氏之世祀也宜哉”,引证尤为详尽。但在《史记·管晏列传》方面,就出现了误解。《传》上说:“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大约《传》因为鲍叔荐贤而又能甘居其下,所以用其世禄作为为善的验证,说的不是管仲。其他考据,较多扎实纠谬之证,如认为“晋立太子州蒲以为君”一句中,“州蒲”应作“州满”,是字形出现讹误,应劭的《旧名讳议》可以为据,定本作“蒲”是讹误。当时新出土的汉石经《公羊春秋》残碑,正好写作“州满”,由此可见其考据之功。他如辨别《论语》“管氏有三归”,认为“三归”是台名,而非娶三姓之女,《孟子》“昔沈犹有负刍之祸”,认为“负刍”是人名,而非刍草,都极有见地。有《授堂遗书》本,《皇清经解续编》本。

猜你喜欢

  • 说文叠韵

    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刘熙载、袁康撰。刘氏生平著述,见《说文双声》。袁康(生卒年不详)为刘氏弟子,字竹一,宝山(今属上海市)人。此所谓叠韵,指古韵相叠。许氏《说文》于字下系声,字声二者有双声,有叠韵

  • 续宁武府志

    不分卷。清常文遴、阿克达春纂修。常文遴,山东宁海县人。出身生员,咸丰六年(1856)任宁武府知府。按宁武自清雍正三年改府以来,创修于乾隆知府魏元枢和周景柱。《续宁武府志》修于咸丰七年(1857)。该志

  • 外切密率

    四卷。清戴煦(详见《对数简法》)撰。在戴煦之前割圆八线的研究,杜德美仅求弦矢,徐有壬有切线弧背互求二术,而于割线尚未齐全。戴将此意告项名达,并着手推演,对正余切、正余割四个函数展开式进行研究。项死后,

  • 有官龟鉴

    十九卷。元苏霖(生卒年不详)撰。苏霖字子启,镇江(今属江苏)人。著有《书法钩元》,余事不详。此书主要采录前人服官事迹,编撰成书。全书共分四十类,皆以四字标题,如辅相君王、赞翼皇储、陈善闭邪、绳愆纠谬、

  • 孝经集注

    ① 一卷。清陆遇霖编纂。陆遇霖,江苏丹徒(今江苏丹徒)人。曾为归德郡丞。是书开头有陆遇霖自序及凡例,后有门人张伯行跋。首载孔子、曾子论孝及历代表章,大旨认为《孝经大全》、《孝经笺注》、《孝经易知》等书

  • 诸经纬遗

    一卷。清刘学宠辑。刘学宠,生平事迹不详。《诸经纬遗》全取之于元末明初的陶九成(守仪)《说郛·卷五》一书,共收四十篇:《易川灵图》《易通卦验》《尚书璇玑钤》《尚书帝命朝》《尚书考灵耀》《尚书中候》《诗含

  • 摄山佛教石刻补记

    一卷。清代向达(生卒年不详)撰。作者重游摄山,观察审视尤甚,发现前作《摄山佛教石刻小记》遗漏之处很多,故作补记,以详前作。《摄山佛教石刻补记》一书,分论千佛严,以及摄山舍利塔的种种问题。于千佛严部分,

  • 留都见闻录

    二卷。明吴应箕撰。吴应箕(1594-1645),字次尾,贵池(今属安徽省)人,崇祯贡生。清兵破南京,参加抗清军事活动,被执,不屈死。著有《楼山堂集》、《读书止观录》。此记记留都琐事,大都记戍午、甲子两

  • 齐鲁封泥集存

    一卷。清王国维撰。王国维,详见《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条。此书所收封泥,主要是根据潍县郭氏之所藏,再加上宣统初年在滕县纪王城新发现的封泥,计汉官印封泥二十一件,汉诸候王属的官印封泥五十五件,汉列侯属官印

  • 四镇三关志

    十卷。明刘效祖撰。刘效祖,字仲修,武功左卫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陕西按察司副史。善诗,其作流传甚广。所谓四镇者,蓟、昌、保、辽也。三关者,紫荆、居庸、山海也。《四镇三关志》明万历间刻本。其目录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