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荆川集

荆川集

十三卷。明唐顺之(1507-1560)撰。唐顺之,字应德,一字义修。武进(今属江苏省)人。顺之素有异禀,稍长,洽贯群籍。嘉靖八年(1529年)举进士第一。曾督领兵船在崇明抵御倭寇,以功升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人称“荆川先生”。顺之学问渊博,天文、地理、音乐、数学、兵法无不精研。所为古文,汪洋纡折,屹然为一代之宗。其论文本主张在形式上要符合唐宋文的“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后又谓诗文须“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对于文章的内容,则始终要求以儒家“六艺”为指归。自评其所作云:“其为诗也,率意信口,不调不格,大率似以寒山、‘击壤’为宗”,“其于文也,大率所谓宋头巾(指道学家)气习”。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被称为“唐宋派”。著有《荆川集》、《广右战功录》、《南北奉使集》、《史纂左编》等。是集初由安如石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刊刻,题名《唐荆川先生文集》,凡十二卷。集前有王慎中序。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叶氏宝正堂、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薛氏金陵书林都曾翻刻过此书,亦为十二卷。此外,还有万历元年(1573年)纯白斋刻本,系重新编辑唐顺之诗文,卷帙数量有所增益,题名《重刊荆川先生文集》,凡十七卷,《外集》三卷、附录一卷。不久,唐鹤征又刊刻了《唐先生编文集》六卷、《奉使集》二卷。《千顷堂书目》载《荆川集》二十卷、续集六卷、《奉使集》一卷,基本上按这两种刻本著录。因丁丙未见唐鹤征刻本,故在《善本书室藏书志》中怀疑《千顷堂书目》所载数目不合。十七卷本《四部丛刊》已加以影印,卷一为赋、诗,卷二至卷四为诗,卷五至卷九为书,卷十、十一为序,卷十二为记,卷十三为说、铭、诔、祭文,卷十四、十五为志铭、行状,卷十六为墓表,卷十七为杂著,《外集》卷一为廷试、策诰、议表,卷二为奏疏,卷三为公移。另外,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唐执玉又刻印过《荆川文集》,凡十八卷。

猜你喜欢

  • 周易郑氏注笺释

    十六卷。清末曹元弼撰。曹元弼字彦三,江苏吴县人。光绪进士,官至内阁中书。此书为诠释周易郑氏注而作。作者认为郑玄注乾坤时则举尧舜周公以明君臣之义,注离卦六二时,则举文王之子发旦,以明父子之道,此与易之本

  • 紫岩易传

    十卷。张浚(1097-1164)撰。张浚,字德远,自号紫岩,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曾为知枢密院事。为官志在恢复北宋旧地,力主抗金。有知人善任之美誉。一度受秦桧排挤,潜心《易》学。受业于程颐门人

  • 梅庄杂著

    七种,十二卷。清谢济世(1689-1756)撰。谢济世字石霖,号梅庄,广西全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授检讨。雍正年间任御史,因弹劾田文镜被遣戍,又以注释《大学》不宗程朱,坐怨

  • 四书讲义尊闻录

    二十卷。清戴鋐撰。鋐字景亭,长洲(今江苏长洲县)人。生卒年不详。戴鋐此书乃辅翼《四书大全》之作。每章之前有总旨,每节之后有本义及附解。总旨、附解采用《四书大全》所录诸家之说,并增加了元明以来诸家之说;

  • 中麓山人拙对

    二卷。明李开先(1502-1568)撰。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嘉靖八年(1539)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吏部主事,员外郎中,太常少卿等官职。此编为开先罢太常职归故里时所作对联,署曰“拙对”

  • 秦张诗余合璧

    二卷。明王象晋(约1619年前后在世)编。象晋字荩臣,新城(今山东桓台)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累官浙江右布政使,著有《群芳谱》一书。本书乃以宋人秦观《淮海词》、明人张綖《南湖词

  • 永陵传信录

    六卷。戴笠撰。戴笠,字耕野,明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永陵,是明世宗(嘉靖)的陵墓。该书以纪事本末体记述嘉靖年间史事,各卷标目依次是“兴献大典”、“更定郊祀”、“钦明大狱”、“二张之狱”、“曾夏之狱”、

  • 建隆寺志略

    十卷。清释昌立纂辑。史椿龄、陈寓泰编次。释昌立,号小支者,道光间建隆寺僧。史椿龄,江都(今江苏省江都县)人,陈寓泰,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建隆,宋太祖开国年号,太祖平李重进于扬州,即在驻地建寺,并以建

  • 赤雅

    三卷。明邝露撰。邝露,生卒年不详。字湛若。南海人。曾为诸生。以忤邑令,弃家走粤西。为瑶女云亸娘书记。熟悉当地山川、风土、仪物、著此书。书前有张沅序,薛案崇祯八年(1635)序。卷上,记土司及各部落的制

  • 古香堂丛书十三种

    三十四卷。《附录》二卷。清王初桐撰。王初桐,字于扬,一字竹所。生卒年未详。江苏嘉定人。诸生。乾隆召试二等。四库馆滕录。议叙选齐河县丞。历署新城、淄川、平阴、寿光、潍县,及宁海州同。是编计诗集六种、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