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化集
一卷。明朱约佶(生卒年不详)撰。朱约佶,号云仙,又号弄丸山人,靖江王朱守谦之后裔,居于广西。撰有《观化集》一卷。书中所载之诗,都是论述内丹之旨。篇首有三图,也是内养之法。原序称朱约佶得僧古光之传,所以专事修炼。前有刑部郎中袁福徵序、称其另有诗集流行于世,又精于绘画素描之类。此书对后世影响颇微,传本甚少,《四库提要》据浙江范懋柱家藏天一阁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一卷。明朱约佶(生卒年不详)撰。朱约佶,号云仙,又号弄丸山人,靖江王朱守谦之后裔,居于广西。撰有《观化集》一卷。书中所载之诗,都是论述内丹之旨。篇首有三图,也是内养之法。原序称朱约佶得僧古光之传,所以专事修炼。前有刑部郎中袁福徵序、称其另有诗集流行于世,又精于绘画素描之类。此书对后世影响颇微,传本甚少,《四库提要》据浙江范懋柱家藏天一阁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
十二卷。明赵廷瑞(约1536前后在世)编,林烃又增以《十景图》。赵廷瑞,开州(今属四川)人,生卒年不详。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林烃字贞耀,闽县(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四十一
一卷。宋俞庭椿撰。俞庭椿生卒年不详,字寿翁,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新淦令,师事陆九渊,夙有大志,博通经术,治学不受先儒经传疏释之缚,抒发己见。除著有《周礼复古编》外,
五卷。清玉枢氏撰。玉枢氏姓名、籍贯皆不可考。此书正文前有道光十六年(1836年)作者自序,知其为嘉庆、道光时人。今考其书,作者以为《尔雅》为六经注脚,涉及《诗经》者尤多。读《诗经》而不读《尔雅》,则异
二十篇。清王闿运(1832-1916)撰。闿运字壬秋,一字壬父,号湘绮,湖南湘潭人。著有《湘潭王氏所著书》。是编首有自序云:“既命学徒,采辑古今所传,以广集解,又下己意,通其所蔽,命曰论语训。”此书凡
二卷。清雷铎(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雷铎,字伯觉。蒲城(今陕西蒲城县)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举人。《陕西通志》称其事继母孝,曾由他郡背米,路遇水几近溺死,宁终日挨饿,不使继母缺食。家虽贫,还
二卷。《文章表录》一卷。明杨仪撰。其履贯、生卒均不详。本书采古人有关常熟的诗文著作裒为一帙。有:文一卷,自梁鸿至杨舫计三十六篇;诗一卷,自支遁至王宠计四十二首;其《文章表录》一卷,文六篇,诗三首。《表
二十六卷。元蒲道源(1260-1336)撰。蒲道源,字得之,号顺斋。兴元(今属陕西)人。初为郡学正。皇庆中征为国史院编修官,进国子博士。不求仕宦,平时闲居之日为多,因此其子机裒辑父遗稿,题为此名。内诗
二卷。明叶秉敬(详见《字孪》条)撰。此书是随笔札记。原书分三卷,后经乌程人闵元衢为之重编,并为上、下二卷,分十一类,但仍将原来次序载于卷首,以存其本貌。内容多议论之语,但于考证却略显舛疏。如其谓三代皆
三百五十卷。明永乐十四年(1416)黄淮、杨士奇等奉敕编。黄淮(1367-1449)明浙江永嘉(今温州市)人,字宗豫,洪武进士,授中书舍人。成祖即位,召时称旨,引为顾问。永乐二年(1404),入直文渊
一卷。清范士增(详见《周易解四书》)撰。是卷以《诗经》解四书,其合者,如“行不由径”,解为“遵大路兮”;“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解为“小子有造”;“南容三复白圭”,解为“慎尔言也”;“子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