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序

诗序

① 二卷。《诗序》是研究《诗经》的著作《毛诗序》的简称,其作者从古至今,说法不一。原本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都各自有序,东汉以后,鲁、齐、韩三家诗及其序散失不存。独毛诗及其序流传下来。一般认为《毛诗序》有“小序”与“大序”之分。小序与大序又称为古序与续序、前序与后序、首序与下序等等。其作者,郑玄《诗谱》说: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王肃《孔子家语》说:子夏所序诗即今《毛诗序》。《后汉书·儒林传》说:卫宏受学谢曼卿作。《隋书经籍志》说:子夏创,毛公及卫宏作。王安石说:诗人身作。程颢说:小序为国史之旧文,大序孔子作。曹粹中说:《毛传》初无序,是后人互相传授,各记其师之说,郑焦、王质及朱熹以为村野妄人所作。《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韩诗》卜商序韩婴注二十二卷,是《韩诗》亦有序,其序亦称子夏矣。“小序”与“大序”之区分,通常把置于各诗题目之后、诗句之前以归纳每一篇主题的部分作为“小序”;把《诗经》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的序文作为“大序”。《毛诗正义》说,大序是从“风,风也”句开始,到该序文结束。其主旨是总论《诗经》的基本内容。目前学术界多同意此说。也有人认为《诗序》意在总结《诗经》各篇要旨,并无大、小之分、是书内容,主要有五点。一、解释每首诗的主要旨意。它开创了系统研究《诗经》之学。二、提出了诗有“六义”的观点。《诗大序》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其中的“风、雅、颂”是由作品的乐曲不同、内容不同而分为三种类型。“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方法。其“六义”之说对研究《诗经》及诗歌创作有积极意义。三、表达了“诗言志”的观点。四、提出了《诗》有“正变”的观点。五、提出了《诗》“美刺”作用的观点。其不足是在解释诗时每每穿凿附会。单行本有内府刊本、《四库全书》本。② 不分卷。不著撰者姓氏。是书首列篇目,次为《诗序》,各篇皆首录篆文,后为楷书释文。于各篇之下,间或附以续说、考补、续考等,以补《诗序》之所不及。所续说、考补、续考各条,多主《毛诗注疏》,如《周南·桃夭》篇续说云:“后妃赞助君子,使天下有礼,婚娶以时,故言所致。”是书所引,多袭前人,鲜有发明,然其训诂名物,解释疑义,皆以《诗序》为本,故不失为一家之学。有明刊本存世。

猜你喜欢

  • 外台秘要

    见《外台秘要方》。

  • 书林余话

    二卷。叶德辉撰。叶德辉,详见《书林清话》。该书为《书林清话》刻成之后所作,此前所采宋、元、明人及近今诸儒笔记小说,涉于刻书之事,未得编次收入者;以及己所论述,为前书所遗者,略加条理,分为上、下两卷,故

  • 问学录

    四卷。清代陆陇其(1629-1692)撰。此书中心是力辟王守仁学说及与赞同王学之士进行论辨,以尊奉程朱理学。全书直接驳辨王学之处较少,多数是与近代调停朱、陆二派争论者、攻击王学不尽力者进行驳辨。但有些

  • 玩梅亭诗集

    二卷。明柴惟道(约1624年前后在世)撰。柴惟道,字允中,号白岩山人,浙江严州(今建德等地)人。生卒年不详。是集前有原序,序自称山人以才不遇,而所抱有以自乐。游公卿间,泊然无所求,乃称其高。四库编者认

  • 陆机晋纪

    一卷。惠帝起居注,一卷。清汤球辑。陆机(261-303),字士衡,西晋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初仕吴为牙门将,后任晋太子洗马,著作郎等职,有《陆士衡集》。该书原四卷,记晋宣帝(司马懿)、景帝(

  • 医贯

    六卷。明赵献可(生卒年不详)撰。赵献可,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一作“医无闾子”),鄞县(今属浙江省)人。学识渊博,尤擅易学而精医学。其医派出于薛己、张景岳,偏于温补,反对滥用寒苦攻伐,倡导肾水命火之说

  • 望三益斋烬余吟

    二卷。《词草》一卷。《公余吟》二卷。《归田诗草》一卷。《谢恩析子》一卷。《杂体文》四卷。《读诗一得》一卷。《试帖》一卷。清吴棠(生卒不详)撰。吴棠字仲宣。江苏盱眙人,举人。补江苏桃源县知县。咸丰年间累

  • 上思县志

    六卷,清黄大受修,黄步青纂。黄大受,字可轩,广西靖西县人,清末增生,民国三年(1914)任上思知县,光绪二十五年(1899)参予修纂《归顺直隶州志》。黄步青,广西上思县人,清末增生。康熙二十三年(16

  • 亭秋馆诗钞

    十卷。清许禧身(生平不详)撰。许禧身,字仲萱,浙江钱塘人(今杭州)。贵阳陈筱石之妻。清末民初文学家。工诗词,善文章,著作颇多。著有《亭秋馆词钞》四卷,于1912年出版,《亭秋馆外集》其中有《仿莲池大师

  • 明史纪事补逸

    十卷。旧题南沙三余氏辑。记载南明福王、唐王、绍武、桂王诸政权事迹,对南明政治多有揭露,“江南实奴隶之质,闽亦轻薄天子,肇庆则拨乱无能,广州乃自生内梗,虽仍藩号,究类流人”。且以为明朝元气削于太祖、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