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钦定续文献通考

钦定续文献通考

二百五十卷。清乾隆时三通馆臣奉敕编修。又名《续文献通考》。其编修始于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三十二年初稿完成后进呈,乾隆乃命依照《三通》形式,将《续文献通考》与《清朝文献通考》分别成书,是书则于乾隆四十七年至乾隆四十九年间定本刊印。其体例为:“田赋考”六卷,“钱币考”五卷,“户口考”三卷,“职役考”三卷,“征榷考”七卷,“市籴考”三卷,“土贡考”二卷,“国用考”四卷,“选举考”十三卷,“学校考”四卷“职官考”十四卷,“郊社考”十二卷,“群礼考”三卷,“宗庙考”五卷,“群庙考”五卷,“王礼考”十四卷,“乐考”二十卷,“兵考”十四卷,“刑考”六卷,“经籍考”五十八卷,“帝系考”七卷,“封建考”四卷,“象纬考”六卷,“物异考”十三卷,“舆地考”八卷,“四裔考”十四卷。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记事止于宋嘉定末年,分为二十四考。是书记事则上接《文献通考》,始自宋宝庆元年(1225)止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门类也治袭马书,只将郊社考分为郊社、群祀二考,宗庙考分为宗庙、群庙二考,是共为二十六考。是书价值虽不能与《文献通考》相提并论,但其采用的事迹以正史为主,参以说部杂编,议论则广取诸家文集,并传以史评语录,材料相当丰富:汇集了宋、辽、金、元、明五代400多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较之明代王圻所撰二百五十四卷的《续文献通考》,是书体例清晰,舛错较少,其史料价值也在《续通典》和《续通志》之上。是书编成后由武英殿刊印,清末浙江书局有复刻本。1935年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有《十通》合刊本,《续文献通考》影印精装二册,是目前仍在使用的本子。至于王圻的《续文献通考》明万历年间曾在松江府刊刻,但后来由于清政府的贬抑,清代一直未见刊刻,至今就更加少见了。

猜你喜欢

  • 青溪遗稿

    二十八卷。清程正揆(1604-1677)撰。程正揆,初名正葵,字端伯,号鞠陵,又号青溪道人。入清后更今名。孝感(今属湖北)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入清后,官任光禄寺丞、工部侍郎等。顺治十四年(1

  • 脚气治法总要

    二卷。宋董汲(生卒年不详)撰。董汲,字及之,东平(今属山东)人,少时多病,立志务医。作者对内、儿诸科均有研究,尤擅治小儿痘疹等疾患,著有《小儿斑疹备急方》等。《脚气治法总要》撰成于北宋元祐八年(109

  • 金兰集

    三卷。《附录》一卷。明徐达左编。生卒年不详。徐达左字良夫,号松云道人。湖南平江人。元时遁迹于邓尉山。明洪武初,官建宁县训导。著有《颜子》。徐达左当未仕以前,家苏州之光福里,于所居筑耕渔轩。一时名流往还

  • 芙蓉集

    十七卷。清宗元鼎(1620-1698)撰。宗元鼎,字定九,号梅岑,别号小香居士,江苏江都人。七岁咏梅,为前辈所赏。酷爱梅花,堂前有古梅一株,时人称为宗郎梅。家贫,躬耕而食。后隐于东原城东数十里的宜陵南

  • 蒲室集

    十五卷。元释大诉撰。大诉字笑隐。生卒年不详。居杭之凤山,迁中天竺,又主建康集庆寺。此集诗六卷,文九卷。前有虞集序,谓其“如洞庭之野,众乐并作,铿宏轩昂,蛟龙起跃,物怪屏走,沈冥发兴。至于名教节义,则感

  • 说铃

    六十二种,八十三卷。清吴震方(详见《读书正音》)编辑。本书汇辑清初诸人所作之见闻录、日记、笔记、游记、杂录等作品,所谓“说铃”,是小说而不合大雅之意,语出扬雄《法言·吾子》“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

  • 文献诗考

    二卷。马端临(约1254-1323)撰。马端临字贵与,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宋元之际史学家。宋相马廷鸾之子。元初任柯山书院山长,后任台州学教授,乡里远近师之。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传》、《多识录

  • 律吕正义

    五卷。康熙五十二年(1713)所御定律历渊源之第三部。凡分三编,上编二卷,曰《正律审音》,以发明黄钟起数及纵长体积面幂周径,律吕损益之理,管弦律度旋宫之法。下编二卷,曰《和声定乐》,以明八音制器之要。

  • 汲古阁说文订

    一卷。清段玉裁撰。参见《说文解字注》。明末常熟毛晋汲古阁所刊《说文解字》“大徐本”,有初印本和五次剜改本。剜改完全依照《说文系传》即“小徐本”,而所取者未必是,所改者未必非。因而段氏便对汲古阁所刊“大

  • 七经纪闻

    四卷,附一卷。清管同(1780-1831)撰。管同字异之,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经学家、散文家。道光乙酉举人。姚鼐主讲钟山学院,从学,称姚门高足。乡举为侍郎陈用光所拔。同县邓廷桢为安徽巡抚时,延请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