霆军纪略
十六卷。清陈昌撰。陈昌生卒年不详,字世五,四川铜梁人,官至知县。清将鲍超字春霆,所部湘军称霆军。陈昌在霆军多年,撰此书以彰其功。书中内容系辑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奏疏整理而成,叙事起自道光三十年(1850)鲍超随征广西,迄光绪七年(1881)鲍超任湖南提督,奉命募兵北上,屯戍重镇止。详细记述了鲍超治兵、霆军发展、镇压太平军及捻军的过程,以及“金口溃变”和“上抗索饷”始末,多有溢美之词。有光绪八年(1882)刻本,上海申报聚珍版铅印本,《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本。
十六卷。清陈昌撰。陈昌生卒年不详,字世五,四川铜梁人,官至知县。清将鲍超字春霆,所部湘军称霆军。陈昌在霆军多年,撰此书以彰其功。书中内容系辑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奏疏整理而成,叙事起自道光三十年(1850)鲍超随征广西,迄光绪七年(1881)鲍超任湖南提督,奉命募兵北上,屯戍重镇止。详细记述了鲍超治兵、霆军发展、镇压太平军及捻军的过程,以及“金口溃变”和“上抗索饷”始末,多有溢美之词。有光绪八年(1882)刻本,上海申报聚珍版铅印本,《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本。
① 不分卷。清陈介祺撰。陈介祺,详见《簠斋金石文字考释》条。本书以册记,书中所录各信,均为陈氏与吴大澂讨论金石的函件。信尾所署年月,起自同治元年(1863),至光绪五年(1879)。信中所考订商榷者,
一卷。晋谯撰(见《论语注》条)《隋书·经籍志》儒家,《法训》八卷。《唐书·艺文志》、《意林》均谓八卷。失传。马国翰汇采为一卷。黄以周曾补辑之,其书未见。周之人品不高,然史称其诵读《坟典》,欣然以忘寝食
二卷。隋代释慧远撰。慧远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义记》辞条。《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与其所作《无量寿经义疏》相同而略。在义疏据典释义方面,多以北地诸师说为据,不乏有精到之处。如说一切相好刹土众生莫不
七卷。清黄朝桂撰。黄朝桂,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为新宁(今广东台山县境内)人。这本书是他所撰写的《诗》、《书》古训补遗中的一种。编首有光绪十九年(1893)黄氏自序,称阮文达公《诗书古训》,
无卷数。明戴金(生卒年不详)撰。戴金字纯夫,濮阳(今属河南)人。正德九年(1514)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他认为,“力行”、“责己”、“克终”三者最难,故以“三难”为其轩名。又征集当时士大夫所赠的诗、
二十卷。清汪璲撰。汪璲字文仪,号默庵,休宁人。此书置象数于不顾而专言理。他在凡例中说,“今说易之家,谓易以道阴阳,务以圆妙幽渺,笼罩影响,如捕风,如捉影,无当实用。故愚以为学易当就平实切近处用功”等等
十卷。宋沈遘(1025-1067)撰。沈遘,字文通,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皇祐元年(1049)进士。历知杭州、开封府,官至翰林学士。沈遘与弟沈辽,叔沈括俱有文名,称为“三沈”。他以文学致身,而吏事精敏
八卷,首一卷。清黄玉衡修,贾纂。黄玉衡字南亭,湖南善化县(今长沙)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宜兴县知县,三十一年(1766)调任和顺任知县。在任期刑清政简,训士惠农,颇得绅民称赞。贾字吉人,平州
一卷。元吴亮(生卒年不详)辑。吴亮字明卿,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卷首冯寅序,称吴亮精于经术史事,至元三十年(1293)解海运元幕之任,恬淡自居,于纂述《历代帝王世系》之暇,思其平生行
一卷。清潘淑正撰。潘淑正,生卒年不详,字云仙,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潘鹤龄之女,上虞连芳之妻。此书有光绪十七年(1891)枕湖楼藏版刊本。书前有俞樾所作序言,书后有潘淑正之子连葆谦所作的跋语,共收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