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
【综】 源出不详。汉、满等民族均有此姓。见《新编千家姓》(73,91)。【布】 山西绎县(324)、河北隆化(344)、安徽淮南(362)、台湾台中、台北、花莲(64,68,261)、贵州赤水(442)、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均有此姓。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鸡泽,山东之鱼台,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大同,河南之卢氏,安徽之临泉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
【综】 源出不详。汉、满等民族均有此姓。见《新编千家姓》(73,91)。【布】 山西绎县(324)、河北隆化(344)、安徽淮南(362)、台湾台中、台北、花莲(64,68,261)、贵州赤水(442)、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均有此姓。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鸡泽,山东之鱼台,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大同,河南之卢氏,安徽之临泉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Tuō【源】 ①相传元太祖第四子拖雷之裔,以先王名为姓。②彝族姓(130)。【布】北京、四川成都(91)、云南巍山(130)、新疆呼图壁(342)、山东临淄、东北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
读音:/Er,O【综】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
读音:Qiú/Chyou【综】 源出不详。山东新泰有此姓(359)。
读音:shèng tú胜屠,即申徒也。(见《风俗通》)由后为河东都尉,时与其守胜屠公相告言罪。(见《史记·酷吏周阳由传》)汉有胜屠公。(见《万姓统谱》)
读音:Lì【源】 朝鲜古国百济大姓有八族,三曰劦氏,见《北史》(11,17,60)。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并注此音。《姓氏考略》亦收,其注云: “《北史》: ‘百济国大姓有八族,三曰刕
读音:Gòu/Gow【源】 见《中国姓氏大全》(91)。又,仡佬族有此姓(104)。【布】 四川成都、北京(91)、台湾花莲(68,261)等地均有此姓。
读音:Hélǔdǎi【源】 元时色目三十一氏中有合鲁歹氏(13)。【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哈鲁乌〕(24)。元代“色目人” 姓氏。为元代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
读音:Yǐnjí《姓氏词典》 引 《明史》 收载,“明有尹吉儿察。”未道其详。(按: 疑“尹吉儿察”为元蒙人名。并非姓“尹吉”,名 “儿察”。姑收录以备考。)
读音:Kāngxīlǐ【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伊巴丹(23,63,180,260)。【变】 亦作〔康锡理〕(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伊巴丹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读音:Shuāng/Shwang【综】 源出不详,或即双姓。清时四川(59),今台湾台北(68,261)等地均有此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