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壽
【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吴仲雍(即虞仲)之后有常寿氏(12,15,17,60)。②有熊氏之后有常寿氏(6,60,62)。【望】 会稽(17,418)。【人】 常寿邦,春秋时宋大夫(6)。
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①《姓氏考略》 注引 《世本》 云:“有熊氏之后有常寿氏。”②郑樵注云: “姬姓,吴仲雍之后。” 以名为氏。
春秋时越有常寿·过,为大夫。
【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吴仲雍(即虞仲)之后有常寿氏(12,15,17,60)。②有熊氏之后有常寿氏(6,60,62)。【望】 会稽(17,418)。【人】 常寿邦,春秋时宋大夫(6)。
历史上罕见之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①《姓氏考略》 注引 《世本》 云:“有熊氏之后有常寿氏。”②郑樵注云: “姬姓,吴仲雍之后。” 以名为氏。
春秋时越有常寿·过,为大夫。
读音:hú qiū【源】 ①春秋时晋大夫狐丘林之后,见《世本》(4,6,12,60)。 ②春秋时郑大夫狐丘封人(即壶丘封人)之后,见《姓氏英贤传》(6,12,17,60)。【变】 即壶氏(4,60)。
读音:Bālī【源】 ①西夏人姓(24)。疑系西夏党项族把利氏之异译。亦作〔把里〕(13)、〔芭里〕(13,57,240) ②清蒙古八旗姓。世居科尔沁(23,63)。清驻防察哈尔正黄旗、吉林正蓝旗、齐
读音:Jiá【源】黄帝臣鵊治之后,见《姓谱》(15,17)。《姓氏词典》 据《康熙字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 “黄帝臣有鵊治。 当为姓之始。”
读音:sān chuān【源】 三川,地名,因以为氏,见《杨震碑阴》(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以三川地为姓。此姓见《杨震碑阴》。”(按:西周以泾、渭、洛为
读音:Ātǎlǐjídǎi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氏族》收载; 《续通志·氏族略》译作“阿塔里吉达”。
读音:Jìjiā【综】清正红旗蒙古马甲那因泰之妻为济佳氏(260)。
读音:Zhèn【综】 源出不详。见《中国姓氏汇编》(75)。《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
读音:Píng《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据 《五方元音》注云: “以地名为姓氏。, 汉代侯国名。在今山东临朐县东南。” (按: 当即春秋时纪国之郱。)
读音:Chú【综】源出不详。江苏宜兴藏林镇有此姓(62)。《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未详其源。(按: 《汉语大字典》未收此字。)
读音:Shídōngjiā【综】 土族姓。什东加原义为羊圈。居青海互助,汉姓为东(195)。按:什东加、什杜加,其土族语均意为羊圈,疑原为同一姓,或因居地不同,译汉音时有微别,遂成二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