掖
【源】 ①掖,为春秋时莱国地(故城在今山东掖县),以地为氏(60,62)。②宫殿中旁舍,为后妃宫嫔所居,称掖庭,负责掖庭之官为掖庭令(62,91)。以官为氏(7,60,62)。亦见《姓苑》(9)及《广韵》(11)。【望】 东莱(17,418)。【布】 浙江上虞有此姓(279)。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并注其源: ①“(掖),县名,以地为氏。”掖县在今胶东。②“一云:宫掖之官。掖庭令之后。”皇宫旁舍为掖庭,掖庭令掌管宫庭部分行政事务的官员。
三国时魏有掖邪狗。
【源】 ①掖,为春秋时莱国地(故城在今山东掖县),以地为氏(60,62)。②宫殿中旁舍,为后妃宫嫔所居,称掖庭,负责掖庭之官为掖庭令(62,91)。以官为氏(7,60,62)。亦见《姓苑》(9)及《广韵》(11)。【望】 东莱(17,418)。【布】 浙江上虞有此姓(279)。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并注其源: ①“(掖),县名,以地为氏。”掖县在今胶东。②“一云:宫掖之官。掖庭令之后。”皇宫旁舍为掖庭,掖庭令掌管宫庭部分行政事务的官员。
三国时魏有掖邪狗。
读音:Pèi【源】 见《姓苑》(15,21)。【布】 江苏武进(314)、台湾南投(64,68,26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度、山西之临汾及吕梁地区有分布。《中文大字典》 转引
读音:Xuě'nǐtì元代蒙古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蒙古族》引《蒙古秘史》收载,未道其详。
读音:Ān【源】 见《姓觿》(17)。【望】 南宫(17,418)。
读音:shuài【源】 ①系自姬姓。周匡王之少子刘康公之后有率氏(60,62)。②原姓师,避晋景帝司马师之名讳,改为帅氏,帅、率同音,故有率氏,见《姓苑》(15,21,60)。【望】 河南、南阳、范阳
读音:dú gū后魏代北有三十六部,有伏留屯,为部大人,居于云中。和平中,以贵人子弟镇武川,因家焉。伏留屯之后有俟尼生库者,后嗣司空生信。又高护自高丽归,赐姓独孤氏。(见《元和姓纂》)其先本姓刘,出自
读音:Wūluòhóu【综】 乌洛侯国为北魏时嫩江流域胡人所建国。初以国为氏,后徒甘肃张掖,始单以乌为姓(27,70)。
读音:Xiāojiā【综】清驻防杭州满洲八旗有萧佳氏(256)。
读音:Hèn/Henn【综】 源出不详。江苏武进有此姓(314)。
读音:sā【源】 ①金时女真人姓(60,62)。②西夏时吐蕃人姓。折平族首领顺州刺史撒逋渴(60)。一说〔撒逋〕为复姓(31,101)。③西南夷人姓(60,62)。④回族姓(380)。【布】 安徽淮南
读音:Língrén《姓氏词典》 收载,其注云: “以官名为姓氏。‘凌姓出自凌人氏。’ ( 《新纂氏族笺释》) 凌人,周代掌冰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