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孫
【源】春秋时秦下大夫杨孙,为穆公戍郑,密谋取郑,事觉奔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7,17)。 【人】杨孙皓,秦始皇时大夫(9,12)。
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杨,晋邑也。其先有食于杨者,犹藏孙然。” 杨邑,当在今山西洪洞。此以族系为氏。
一作“扬孙”。
秦始皇时有杨孙皓。
【源】春秋时秦下大夫杨孙,为穆公戍郑,密谋取郑,事觉奔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7,17)。 【人】杨孙皓,秦始皇时大夫(9,12)。
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杨,晋邑也。其先有食于杨者,犹藏孙然。” 杨邑,当在今山西洪洞。此以族系为氏。
一作“扬孙”。
秦始皇时有杨孙皓。
读音:Quán【源】 见《姓苑》(15,21,24,62)。【布】 北京有此姓(91)。【人】 铨徵,东汉时捕羌校尉(15,21,62)。然据张澍考证,《汉书》有护羌校尉伶徵,一作伶彻。何氏《姓苑》误
读音:Tuó【综】 源出不详。北京、四川成都等地均有此姓(91)。疑为陀氏之讹。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中国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yáo【源】系自姒姓,东越王徭,为越王勾践之后,其后以徭为氏,见《风俗通》(1,7,11,15,17)。汉建元时封越王勾践之裔余善为东越王、与闽越之裔繇王丑并处,地处今浙江东南、福建东北地区,后
读音:Zōu【源】见《姓苑》(15,21,62)。罕见姓氏。《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姓氏词典》 引 《姓谱》亦载,未详其源。
读音:duó è铎遏氏,宋襄公下大夫铎遏章。《左传》:晋上军尉铎遏寇。(见《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晋大夫有铎遏寇,当为铎遏氏所自出。(见《姓氏考略》)
读音:Guì【综】 源出不详。见《贵姓何来·古今姓氏表》(77)。《中国姓氏辞典》据《贵姓何来》 收载并注此音,未道其详。(按:鳜,鱼名,生活在淡水中,口大鳞细,肉味鲜美,也叫桂鱼、花鲫鱼。疑
读音:Túlǔbǔdài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译作“脱里别歹”,又有“朵里别歹”,《续通志·氏族略》 以为一姓之别译,故合二为
读音:Hūlā’ěrdān【综】 清驻防察哈尔正蓝旗中有呼拉尔丹氏(259,260)。
读音:Tánmùqí【综】清镶红旗满洲马甲义兰太之妻为谈穆祁氏(260)。
读音:Lí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或音l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