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Chǔ

楚姓的起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出自芈姓。周成王封颛顼帝高阳氏之裔鬻熊之曾孙熊绎于丹阳,国号荆,后迁都于郢,始改国号楚,后世子孙遂以国为氏。二是源自鲁大夫林楚。

楚姓最初发源于今湖北一带,后逐渐散布于山东、河南、山西一带。如今楚姓尤以河南等省为多。

楚姓历史人物有楚昭辅,北宋将领。善理财,深得赵匡胤信任。曾向宾客炫耀家中御赐钱财,并表示“吾为国家守尔,后当献于上”,被罢相后,他将所赐钱财都用于购买田宅,时人多有讥讽。但他为将以才干著称,耿直忠介,绝不以公谋私。楚智,明初将领。洪武时从冯胜、蓝玉出塞有功,官至都指挥。燕王朱棣起兵,他与李景隆率兵拒敌,作战勇猛,战死于夹河。楚烟,明末官吏。官至户部主事,后辞官归乡。崇祯末年,清兵破城,他奋力抗拒,后被清兵所杀。有《紫芝堂集》。

楚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五十九位。


【源】①上古贤者楚老(12,21)。当为楚姓之始。②系自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裔,鲁大夫林楚之后,以名为氏(12,21,60)。③春秋时晋赵孟(即赵襄子)之家臣楚隆之后(12,21)。④系自芈姓。周成王封颛帝高阳氏之裔鬻熊之曾孙熊绛于丹阳,国号荆,后迁于郢(故城在今湖北江陵北之旧郢城),始改国号楚,后以国为氏(6,12,17,60)。⑤傈僳族害饶时氏,汉姓为楚(148,149,150)。⑥土家族姓(387)。 【望】江陵(17,60,418)。 【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河南多此姓。 【人】楚丘,春秋时鲁人(21)。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 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东平,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湖北之老河口,云南之马关、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芈姓。始居于丹阳,——今江陵枝江是也; 后迁于郢,——今江陵县北有旧郢城,本国号荆,迁郢始改楚; 又迁于鄀,——今襄阳宜城西南有鄀亭山,后迁于寿春。楚之先,出颛顼帝高阳氏,曰重黎,为帝喾火正。使伐共工氏。不克事。帝诛之,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苗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季连之苗裔曰鬻熊,为文王师。及成王举文王之劳臣 (按: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引作 ‘楚氏,鬻熊为文王师,及成王举,文王之劳臣……’ 有误,且断句不当)封其曾孙熊绎居丹阳,国号荆,其后以国为氏。” ②又云: “鲁有楚邱,又有林楚,是楚邱者,必林楚之后,以名为氏者。”③或以地为氏。《姓氏词典》 据 《古今姓氏书辨证》 云: “以地为氏。春秋时晋国赵孟家臣楚隆的先辈是以地为氏。古楚丘有两处: 一是春秋时戎州己氏之邑,地在今山东曹县东南五十里楚丘亭; 一是春秋卫邑。遗址在今河南滑县东六十里。” ④又,郑樵云: “古有贤者楚老”,其为楚之始耶?

宋代有楚公辅,骁卫上将军; 又有楚衍,开封人,史家; 又有楚咸,祥符间登科; 元代有楚鼎; 明代有楚樟; 又有楚淦、楚荆瑞,进士; 又有楚书佥,都御史。

猜你喜欢

  • 劉關

    读音:Liúguān现行罕见复姓,今山西之寿阳县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qióng【源】 春秋时周大夫邛叔食采于邛(故城在今四川邛崃县),遂以邑为氏(17,60,62)。亦见《姓苑》(21,24)。【变】 亦作〔卭〕(9,11,17)。【望】 蜀郡(17,418)。

  • 读音:lú后魏莫芦氏后改为芦氏。(见《魏书·官氏志》)

  • 泾阳

    读音:jīng yáng秦宣太后弟封泾阳君,因氏焉。(见《万姓统谱》)

  • 唐吉

    读音:Tángjí【综】 清正蓝旗满洲马甲和格之妻为唐吉氏(260)。又,清镶黄旗满洲护军瑚颜之妻为唐基氏(260),〔唐基〕似即唐吉之异译。

  • 巴桑

    读音:Bāsāng现行藏族姓氏。今四川之理塘有分布。理塘县公安局提供。按: 藏胞一般交际中称名不冠姓。且多数亦无姓。藏胞为孩子取名,有时冠以出生日期。巴桑,即星期五出生的人; 而在星期五出

  • 依洛

    读音:Yīluò【源】 彝族姓。属果基家支(375)。

  • 读音:Lái【源】 州名,见《姓苑》(15,21,63)。涞水,源出河北涞源县涞山,当以水为氏(62)。【布】 山西广灵有此姓(391)。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雁北地区有分布。《中文大字典》转引

  • 蒼吾

    读音:Cāngwú【源】见《淮南子》(11,17,62)。苍梧县在广西。以地为氏(60)。 【变】一作〔苍梧〕(60)。 【人】苍吾绕,孔子时代人,娶妻而美,以让兄,此忠爱而不可行者也(11,17,6

  • 读音:Luò【源】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台湾花莲有此姓(68,261)。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