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Máo

茅姓,一是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姬姓。周公第三子茅叔封于茅,并建立茅国,后茅国灭亡,公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二是以先祖名字为姓氏,春秋时期有邾国大夫茅夷,其后代遂以其名为姓,即茅姓。

茅姓出自姬姓,发源地在今天的山东金乡西南,后来在陈留、晋陵发展成望族。今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地,均有茅氏分布。

茅姓历史人物有茅焦,战国秦臣。秦王政以事迁太后于雍(陕西凤翔),下令有敢谏者死,茅焦冒死入谏,认为秦正进行统一天下的大业,此举会使各诸侯背离疏远秦国。于是秦王迎还太后,拜茅焦为上卿。茅坤,明文学家、藏书家。嘉靖十七年进士。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文必秦汉”的观点。曾编选《唐宋八大家文抄》,影响较大。茅鸿儒,又名兆儒,清画家,浙江钱塘人。工于诗词,喜欢游山玩水,画山水花鸟,有文人气。有《东篱草堂诗钞》。茅以升,中国著名桥梁专家、教育学家。主持修建了中国首座跨度较大的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南京长江大桥。

茅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一十九位。


【源】 ①系自姬姓。周公第三子茅叔封于茅(故城在今山东金乡西北之茅乡),子孙以国为氏(7,11,12,17,60)。②周时戎之别族有茅戎(亦称贸戎)(21)。族人分布于今山西平陆境,有以茅为姓者。③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344)。【望】东海(17,21,418),陈留、晋陵(7,21,60)。【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茅夷鸿,春秋时邾大夫(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上海之松江,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大同,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武昌,江西之崇仁,广西之田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引 《世本》 云: “周公第二子茅叔封於茅,子孙以国为氏。” 郑樵亦云: “周公之后也。济州金乡是其地,子孙以国为氏。” 此当系出姬姓。②或出自古代戎国,故地在今山东之曹县东南。

春秋郑大夫有茅地、茅夷鸿; 秦代有博士茅焦,上书说始皇; 《神仙传》有茅盈,又有茅氏兄弟三人,隐句曲山,成仙去,未知其为茅国之裔或别有茅邑也。望出陈留、晋陵。

又,汉代有茅容; 宋代有茅湘,丹徒人,兵部侍郎; 明代有茅坤,归安人; 当代有茅以升,桥梁建筑家。

猜你喜欢

  • 读音:Xián《姓氏词典》引 《新元史》 收载,其注称:“元有挦锁赤。”未详其源。

  • 读音:È【综】 源出不详。亦作〔蕚〕,见《中日姓氏汇编》(401)。《姓氏词典》引 《中国人名大辞典》 收载。其注云: “萼绿华,古代传说中的女仙人。”未详其源。

  • 读音:mián【源】 见《姓苑》(15,21,62)。【人】 眠民悦,明永乐乙酉进士(24)。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初见於《姓苑》。未详其源。明代有眠民悦,“永乐乙酉选二甲杨相等二十

  • 禺强

    读音:Yúqiáng【源】 黄帝四妃嫫母氏次子禺阳,任姓。禺阳之裔禺号生三子,长曰禺京,次曰傜梁、季曰儋人。禺号之后有禺强氏、强氏,见《姓汇》(18)。

  • 丘陵

    读音:Qiūlíng【源】 源出不详,或系丘目陵氏之省字。见《贵姓何来·古今姓氏表》(77)。《姓氏词典》 引 《中华大字典》 收载,未详其源。

  • 怯烈

    读音:Qièliè【源】 怯烈即克烈之异译,为元时蒙古一部,以部为氏(397)。《元史》分克烈、怯烈为二姓,实系同源。【变】 亦作〔怯列〕、〔蒙古怯烈〕(57)。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奇味〕(24)

  • 巧歹

    读音:Qiǎodǎi【综】 元时蒙古人姓(33)。

  • 精縱

    读音:Jīngzòng【源】 系自姬姓。周平王长子名精,封于纵邑,为精纵氏,精氏,见《姓氏英贤传》(6,7,12,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姬姓。周平王子精别

  • 末路真

    读音:mò lù zhēn与“没路真”同。万史上代北地区罕见之三字姓。《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有载,其注 “没路真”云:“代北姓。后改为路氏。一作 ‘没鹿真’,又作 ‘末路真’。”

  • 读音:Jiōng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姓氏词典》引 《姓苑》亦收,未详其源。宋代有坰夫,嘉定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