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Xiè

【源】 ①系自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故城在今河南唐河南),后失爵,以国为氏(6,9,12,17,60)。②唐弘文馆直学士谢偃,卫州人,本姓直勒,其祖孝敬仕北齐,改姓谢氏,见《旧唐书·文苑传》(60,242)。③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今满族姓(344)。④土族谢加氏后改为谢氏(194)。⑤台湾土著(65)、蒙古(344)、土家(387)、苗(117)、彝(130)、朝鲜、回、黎、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变】 北魏时赐龙骧将军谢懿为大野氏(7)。【望】 会稽、陈留(17,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72%,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广东、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4省谢姓约占全国汉族谢姓人口45%。【它】 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曾被迫使用过日本姓平尾,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命重新改姓谢(65)。【人】 谢恩,春秋时鲁人(15)。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江,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澄海,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泸水、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鲜、彝、傣、壮、白、蒙、满、水、瑶、苗、土、畲、藏、仫佬、仡佬、土家、布依、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兖州龚邱县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 《姓氏考略》 注引 《姓谱》亦云: “周宣王时,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② 《姓氏词典》 注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 云: “出自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谢以失国,子孙散之,以国为氏。”③或系直勒氏所改。《姓氏考略》 据 《旧唐书·文苑传》 云: “谢偃之祖孝政,本姓直勒氏,改姓谢。” 望出陈留、会稽。④后或改为 “” 姓。郑樵注云:“谢服为鸿胪卿,后汉末出征,嫌其名姓不祥,乃改为射咸。” ⑤土家族之谢姓,由夕姓音变而得。⑥藏族之谢姓,则出自 “谢资” 氏,本部族名,以部为氏,省改为 “”。⑦土族之谢姓,出自孩如一孔。“”音变而为 “”,遂以为氏。注⑤——⑦见 《中国人的姓名》。

汉代有谢弼,东武阳人; 东晋有谢安、谢道蕴;南朝宋有谢灵运; 清代有谢希逸。

猜你喜欢

  • 攸囉庫

    读音:Yōuluōkù【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黑龙江(23,63,180,260)。

  • 吉齊羅

    读音:Jíqíluó【综】 清正蓝旗蒙古马甲王家之妻为吉齐罗氏(260)。

  • 有邰

    读音:Yǒutái【源】 有邰,古国。后稷(周之始祖,传15代至武王,遂有天下)所封,故城在今陕西武功南8里(87)。后稷母有邰氏女曰姜嫄(一作源),生后稷,封于邰,见《史记·周纪》(87)。又,帝喾

  • 馥邦

    读音:Bìbāng《中国姓氏大全》 有载。其注 “馥邗” 云:“罕见复姓,后改为 ‘邗’: 一作 ‘馥邦’。” (按:“馥”与“馝”音同,“馥邦”当即“馝邦”。《郑通志·氏族略》作“馝邗”

  • 棄疾

    读音:Qì【源】 系自芈姓。楚平王初名弃疾,即位后改名为熊居,子孙以名为氏(7,12,17,62)。【人】 弃疾休,楚悼王时右帅(7),或云为左宰卿(12)。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

  • 弥牟

    读音:mí móu出卫大夫公孙弥牟之后。(见《姓苑》)

  • 读音:Kē【源】 见《姓苑》(15,21,24)。羌人之姓,汉时羌酋柯比能之后,见《姓氏寻源》(60,62)。【望】 平昌(17,418)。【布】 江西丰城(357)、辽宁阜新等地均有此姓。【人】 轲

  • 峨爾

    读音:Éěr纳西族姓氏。本家名,或以代姓,后改为单姓“旺”。见 《中国人的姓名·纳西族》。

  • 读音:suì明河南邓州有岁氏。(见《万姓统谱》)

  • 读音:xī【源】 ①伏羲氏之后有羲氏(7,8,21)。②羲和为尧时掌天地之官,子孙氏焉(6,12,62)。又,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传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时之官。重即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