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Guō

郭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居住地为姓氏。古代将居住之地作为姓氏的,有城、郭、园、池等。郭为外城因为住在城外而以郭为姓氏。二是以封邑为姓氏,源于姬姓。周文王之弟封于虢,或称“虢公”,因虢、郭音同,所以也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姓。三是夏代郭支和商代郭崇的后裔。

郭姓发源于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先秦两汉时期,郭姓逐渐在阳曲、冯翊、华阳、京兆(今陕西西安)、中山(今属河北)、彭城(今江苏徐州)、馆陶(今属河北)、广平、邯郸、敦煌等地形成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郭姓人为了躲避战火开始在浙江、江苏等地散居。至宋元时期,郭姓人遍布大江南北。如今,郭姓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为多。

郭姓历史人物有郭隗,战国燕人。昭王计划招贤纳士以报齐仇,问于郭隗。他说:“王欲致士,先自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事之。乐毅、邹衍、剧辛等名士闻风而至,争相来到燕国。燕国逐渐富强,最终攻破了齐国。郭璞,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博物学家。曾注释《尔雅》《山海经》《方言》《穆天子传》等。其中《尔雅注》含有丰富的动、植物知识。郭子仪,唐将领。曾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封汾阳郡王,安史之乱时率唐军收复长安、洛阳,屡建奇功。曾提出削减冗官、选贤任能和轻徭薄赋的主张,并注意与少数民族修好,善待回纥,共破吐蕃。他历事四朝,勤于职守,对巩固唐朝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郭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四十四位。


【源】 ①古有郭侯,即郭国,故城在今山东聊城东北(17,60,62),春秋时灭于齐,其后以国为氏(62)。②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见《风俗通》(1,60,62)。③系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仲于东虢,虢叔于西虢(故城在今河南荥阳。一说在河南成皋之虢亭)。周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给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即春秋时戎地,故地在今河南蒿县东北)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周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故城在今山西定襄),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6,7,12,17,60)。④北魏郭崇播,本党氏改焉(7)。⑤明时赐元人喀尼姓郭名以诚,达都姓郭名美(24)。今蒙古族姓。⑥清满洲人姓。世居盖州、沈阳等地(23)。又,清满洲八旗姓郭啰罗氏、郭尔佳氏、托尔佳氏、郭佳氏等后均有改为郭氏者(180)。⑦清高丽人姓。世居易州(260)。今朝鲜族姓。⑧清贵州贵阳府开州土司郭姓始于明朝(72)。⑨明、清时云南鹤庆州观音山驿驿丞为郭姓,系彝族(253)。今彝族姓(130)。⑩裕固族巩鄂拉提氏,汉姓为郭(198)。⑪达斡尔族郭戈勒氏、鄂尔根千氏、瓦勒克氏等汉姓均为郭(189)。⑫鄂温克族郭包勒氏,汉姓为郭(192)。⑬锡伯族郭尔佳氏、郭罗罗氏、果尔齐氏等汉姓均为郭(201,433)。⑭台湾土著(65)、回(176)、鄂伦春(191)、土家(387)、黎、壮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华阴、冯翊、太原(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1%,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尤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多此姓。5省郭姓约占全国汉族郭姓人口46%。【人】 郭哀,夏禹御臣(17,60)。【它】 ①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郭姓曾被迫改用日本香久、鹤田、贺来等姓。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仍恢复郭姓(65)。②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土著曾使用日本姓松下者,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重新选择汉姓郭为氏(65)。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魏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广东之澄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苗、彝、白、壮、土家、布依、普米、哈尼、纳西、土族、锡伯、达斡尔、鄂伦春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姓氏考略》 注引 《抱朴子》 云: “夏有郭支。” 当为郭姓之始。②又引 《三一经》 云: “商有郭崇”,亦以郭为氏。③其引 《风俗通》 云: “氏於居者,城、郭、园、池是也。” 郭,古称外城为郭。居於此者,即以地居为氏。④郑樵注云: “春秋有郭公,遂以为氏。《公羊》 曰: ‘虢谓之郭,声之转也。’ 或言郭为晋所灭,公子配奔周遂为郭氏。今虢氏无闻,惟著郭氏。”《唐书·宰相世系表》 载此尤详: 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虢叔於西虢; 封虢仲於东虢,地在虞、郑之间 (按: 实际上虢仲之虢称“西虢”; 虢叔之虢称“东虢”)。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於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於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音之转也。因以为氏。⑤或为柴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冒姓》载: “ (后) 周世宗本柴守礼子,周太祖 (按: 指郭威) 养为子。(遂冒姓 ‘郭’。后) 即帝位 (乃复旧姓,此即柴荣)。”⑥或为蒙古族人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 注云: “明赐元人姓名: 喀尼曰郭以诚、达都曰郭美。”⑦清代高丽族姓,世居易州地方。《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⑧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族姓郭洛罗氏、郭尔佳氏、托尔佳氏、郭佳氏等或改从单字姓“”。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⑨达斡尔族之郭姓,则由郭博勒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而为单姓。⑩锡伯族之郭姓则由郭尔吉氏、果洛罗氏、果尔齐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而为单姓。(11)土族之郭姓,则由 “郭勒-阿寅勒” 氏所改。“郭勒-阿寅勒”,意为山沟里的村子,居者即以村名代姓,或改单音姓“”,盖取 “郭勒-阿寅勒” 之首音谐“”而得。(12)纳西族之郭姓来源有二: 或是本家族名,以之代姓; 或为汉姓融入,相传其始祖来自河南南阳。注⑨——⑩参见 《中国人的姓名》。望出太原、华阴、冯翊。

春秋时齐有郭最,临淄人,勇士; 燕有郭隗; 后汉有郭丹,又有郭泰; 唐代有郭子仪,华州人,名将; 宋代有郭熙,画家; 元代有郭守敬,天文学家。

猜你喜欢

  • 读音:mù【源】 ①春秋时卫人端木赐之后,因避难改姓沐氏(6,7,12,60)。②沐水在青州(今山东益都)境内,或以水名为氏(7,60)。③回(176)、苗(436)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河间、东平

  • 胡口引

    读音:Húkǒuyǐn历史上鲜卑族姓氏。与 “古口引” 同,或省作“胡引”。《魏书·官氏志》 误作 “胡古口引”。详见“胡古口引”条。

  • 乞表

    读音:Qǐbiǎo《姓氏词典》收载,其据《姓觿》注云: 《夷姓通考》 云: “高车族。”未详其他。

  • 读音:yù【源】 ①系自任姓。黄帝之子任姓之裔封于遇(故城在今山东西部)。鲁襄公救成至遇,即其地也,见《左传》。当以国为氏(15,17,60)。 ②西夏人姓(24)。【望】 东莞(17,21,418)

  • 土別燕

    读音:Tǔbiéyàn【源】 蒙古人姓,见《元史》(57)。土别燕系元时克烈部之一支,以部为氏。【变】 亦译〔土别干〕、〔土伯夷〕、〔秃伯〕或拓跋等(397)。《续通志·氏族略》作〔图卜布延〕(24)

  • 伏侯

    读音:Fúhóu《中国姓氏大全》 收载。其注云: “历史上的罕见复姓。东汉有侍中屯骑校尉伏无忌,嗣侯爵号伏侯,为此姓之始。”可资参考。又,疑其或为 “伏俟”氏之讹。盖“侯”、“俟”形近。莫

  • 賞卜

    读音:Shǎngbǔ《姓氏词典》引《明史》收载,“明有赏卜塔儿。”未详其源。

  • 读音:Wā/Ua【源】 见《千家姓》(17)及《清稗类钞·姓名类》(30)。西夏人姓,与旺同(101)。【人】 洼普,辽时西夏将(31,101)。

  • 破落汗

    读音:pò luò hàn【源】 ①破落汗,地名。据《唐书·地理志》载,吐俱麒川傍水行,经破落汗山贺悦泉,百三十一里至步越多山(27)。故系以地为氏。②汉时匈奴单于之裔右谷蠡潘六奚之后,以名为氏,后讹

  • 梁鴻

    读音:Liánghóng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后改为运期氏。未详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