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
【源】 ①余姓所改(60,62)。②生于除月,因以为氏(60)。亦见《直音》(15,21)。【布】 河北乐亭(334)、广西马山(346)、湖南宜章(377)、台湾台中(64)、江苏高淳(205)、武进(314)、江阴、北京、广东新会等地均有此姓。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临汾、大同,安徽之贵池,湖南之益阳,福建之上杭,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姓氏考略》引 《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并注其源:①“系余姓所改。”②或云:“以除月生,因为氏。”
【源】 ①余姓所改(60,62)。②生于除月,因以为氏(60)。亦见《直音》(15,21)。【布】 河北乐亭(334)、广西马山(346)、湖南宜章(377)、台湾台中(64)、江苏高淳(205)、武进(314)、江阴、北京、广东新会等地均有此姓。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临汾、大同,安徽之贵池,湖南之益阳,福建之上杭,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姓氏考略》引 《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并注其源:①“系余姓所改。”②或云:“以除月生,因为氏。”
读音:Jìnɡxiǎn【综】 敬显儁,字孝英,北齐平阳人,从神武帝平寇乱,累功为兖州刺史,见《奇姓通》(20,63)。按,敬显儁,唯《奇姓通》作复姓敬显,而诸姓书均作姓敬,名显儁。疑《奇姓通》有误,今
读音:Tōng通姓源于地名。春秋时巴国大夫受封于通川(今四川达川),其后裔以封地为姓。通姓历史人物有清朝僧人通琇,顺治间三次被召见,说法称旨,赐号大觉禅师。通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一十二位
读音:Shīlì’nà《姓氏词典》引《唐书》收载,其注称:“唐有尸利那·连陀罗。”未详其他。
读音:Mǒyán金代女真族姓氏。《中文大字典》 据《金史》 收载,其引 《金史·国语解》云:“抹颜曰‘孟’。”意即抹颜氏或改单姓“孟”。
读音:Xí【源】 秦汉时湘,川一带賨人(今土家族之先民)七姓有袭氏,见《风俗通》(1,62)。【望】 蜀郡(17,418)。【布】 山西绛县(324)、河北乐亭(334)、山东新泰(359)、安徽淮南
读音:hú yè【源】 鲜卑族姓(21,60,62)。【人】 南凉主秃发乌孤之母为胡掖氏(6,12,27,60)。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秃发思复鞬娶胡掖氏,生乌
读音:guì【源】 系自姬姓。周大夫原伯绞之弟公子跪寻之后,以名为氏,见《姓源》(17,60,62)。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姓氏考略》注引 《姓源韵谱》云: “周大夫原伯绞弟公子跪寻之
读音:É【源】①西夏人姓。西夏讹氏、鄂氏、卧氏、额氏同宗,原为一姓(101)。②清满洲人有此姓(260)。③锡伯族额尔克勒氏,汉姓为额(201)。④蒙古族姓(369)。【布】云南东川(380
读音:yè dà fū魏后有叶大夫氏。(见《路史》)
读音:Zhūjī【源】①彭姓分也(8,60,62)。大彭(即彭祖)之裔封诸,后徙封稽,因氏(17)。②越大夫诸稽郢(即诸稽到)之后(17)。 【变】又作〔诸暨〕(8,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