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Táo

陶姓的来源有三个。一是以封地为姓。相传尧称帝以前初封于陶(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后徙封于唐(故城在今河北唐县),其后子孙以封地为姓。二是以职官为姓。西周初年,舜之裔孙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其子虞阏承袭父职,其后子孙以官为姓。三是由他族或他姓改姓。

陶姓最初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经过长期发展繁衍,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济阳郡。两汉时期,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安徽一带,并在长江南岸定居。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河南、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而原来居住在苏北、皖北的陶姓也渡江迁入浙、赣。宋代时,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陕、豫、鲁、晋、冀等地均有陶姓人。明初,陶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北京等地。清朝时,居住在福建的陶姓有一部分迁入台湾,大多居于台北、新竹、彰化等地。这时已有陶姓迁居海外。如今,陶姓分布以江苏、上海、浙江三省为多。

陶姓历史人物有陶渊明,东晋著名田园诗人、文学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陶宗仪,元末明初书学理论家、文学家。陶峙岳,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国民党爱国高级将领,曾担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陶行知,当代著名教育家,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形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系,著作有《陶知行全集》等。

陶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十一位。


【源】 ①帝尧初居陶(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后徙唐(故城在今河北唐县),故称陶唐氏,其后有陶唐氏、陶氏(11,12,17,60)。②帝舜之子裔均,其后裔虞阏父为周 陶正(拿治陶之事之官),后以官为氏(7,11,12,17,60)。③氏于事者,巫、卜、陶、匠是也,见《风俗通》(1,7)。④周成王封唐叔以殷民七族,有陶氏(1,7,6,12,17)。⑤宋时新平人陶谷,历礼,刑、户三部尚书,原姓唐,避晋祖讳,改姓陶(11,24)。⑥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又,清满洲八旗姓陶佳氏、托和罗氏(亦作托胡鲁哈喇氏)、绰络氏等后均改为陶氏(180)。⑦明、清时云南临安府建水州(故城在今建水县)阿邦乡土守备为陶氏,系白族(253)。⑧明、清时云南临安府五亩寨(今元阳境)土寨长、阿土寨(今建水南)、水塘寨(今个旧市西南之元江北)土寨长、景东府(今景东)土知府、保甸巡检司(今景东西澜沧江东之德胜)土巡检均为陶,系傣族(253)。⑨达斡尔族吐钦氏、古隆氏之汉姓均为陶(189)。⑩锡伯族托库尔氏汉姓为陶(201,433)。⑪京(104)、苗(117,205)、瑶(119)、彝(130)、布朗(156)、蒙古(255)、回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丹阳、浔阳(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6%,为中国人口最多120个姓之一。尤以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多此姓,三省市陶姓约占全国汉族陶姓人口23%。【人】 陶狐,春秋时晋大夫(11,21)。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邱北、陇川,广西之田林等地均有。汉、蒙、回、瑶、壮、傣、苗、满、水、京、哈尼、布朗、锡伯、达斡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 《氏族略》 俱收载。其源不一,郑樵列其三: ① “陶唐氏之后,因氏焉。”帝尧初以陶为业,封於唐故称陶唐氏。“陶唐氏之后” 亦即帝尧之后。此以技为氏。系出祁姓。②“虞思为周陶正、亦为陶氏。” 《姓氏考略》 则云: “虞阏父为周陶正,后为氏。” (按: 虞思,夏之诸侯有虞之君,少康奔有虞,虞思妻之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遂收夏众,复禹之绩。不当为周陶正。显见郑樵有误,当从 《姓氏考略》 之说。) 虞阏父,虞舜之后,周武王时为陶正。陶正、周代官名,掌管治陶之事。此当以官为氏,系出妫姓。③ “ 《左传》 商人七族有陶氏。”未详所出。④或为唐氏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 “五代陶穀(谷),本姓唐氏,避晋祖讳,改为陶氏。” ⑤清代满族之陶佳氏改为单姓“”。见《满族姓氏录》。⑥蒙古族之陶姓,则由土尔扈特氏所改。本部落名,以为姓,后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之“”而为单姓。⑦锡伯族之陶姓,亦由陶佳氏所改; ⑧达斡尔族之陶姓,来源有三: 或直取汉姓而为姓; 或由托木哈拉所改,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音近之“”而得; 或由吐钦莫昆所改,亦取其莫昆之首音谐以音近之“”而为单姓。注⑥——⑧见《中国人的姓名》。

东汉有陶谦,丹阳人,徐州牧; 东晋有陶潜,诗人; 梁代有陶弘景,秣陵人,医家; 明代有陶宗仪;当代有陶行知。

猜你喜欢

  • 賀遂

    读音:Hèsuì【源】晋州稽胡,即步落稽,乃入塞已久之匈奴,晋初赐姓呼延,居西夏州。北魏正始中,呼延勒为定州刺史,赐姓贺遂氏(7,12,60)。一说,贺遂氏原居瀚海北贺术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布尔根省

  • 读音:yú【源】①系自姜姓。炎帝榆罔之后(8,60)。一说,炎帝之裔路子分居榆(故城在今山西榆次),春秋时灭于晋,因以为氏(17,60)。③西域疏勒有榆氏,见《汉书》(60)。疏勒,汉时国名,唐时称佉

  • 北宮

    读音:Běigōng/Peikung【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卫成公之曾孙括,世为卫卿,以所居北宫,别为北宫乐(7,12,17,60)。②春秋时齐国有北宫氏(26)。③东汉时青海湟中义从胡人有北宫氏(

  • 读音:Hǎ哈姓为少数民族姓氏,蒙古族和回族中多有此姓,来源无考。哈姓如今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苏、湖北、河南等省和西北等地。哈姓历史人物有元代延祜年间郡监哈珊,为政期间勤政为民。他曾率众开辟河道,既方

  • 伍堯

    读音:Wǔyáo【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察哈尔(23,63,260)。【人】 伍尧法式善,清蒙古正黄旗人,乾隆进士,官侍读(61)。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察哈尔地方,为清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

  • 移刺

    读音:yí là移刺宛,景宗保宁间封卫王。(见《畿辅通志》)▲<金>移刺塔不也,猛安人,元帅左都监。<元>移刺捏儿,契丹人,兵马都元帅。《中国姓氏大全》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

  • 读音:Kùn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有载; 《姓氏词典》 引 《明史》亦收,未详其源。明代有困即来。

  • 貢婁

    读音:Gònglóu【综】齐有隐士贡娄子,著书四篇,见《汉书·艺文志》(17,62,63)。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引《中国姓氏集》 收载; 《姓氏词典》 引 《姓觿》 亦收,其注云:

  • 那颜乞台

    读音:Nāyánqǐtái元代蒙古族姓氏,为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收载。《续通志·氏族略》认为陶氏所收 “那颜乞台” 与 “那颜吉殚”同姓异译,故并而为一,统统译作“

  • 巴爾佳

    读音:Bā’ěrjiā【综】 清镶蓝旗满洲马甲禅代之妻为巴尔佳氏(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