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诗词古文>余玠生平

余玠生平介绍

余玠(1199年1月6日-1253年),字义夫,号樵隐。金水芳山(今属浙江省开化县)人。南宋名将。宝祐元年(1253年),宋理宗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暴卒于四川。理宗为其辍朝,特赠五官。>>查看余玠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期经历

  余玠幼时家贫,在白鹿洞书院和太学上舍读书,因与茶馆老人发生口角,不慎失手推茶翁致死,脱身出逃襄淮,作长短句一首,投入淮东制置使赵葵幕下。赵葵赞其心怀壮志,把他收留在军中任事。不久即以功补进入副尉,又擢升作监主薄。宋端平三年(1236年)2月,蒙古军侵入蕲、黄、广。余玠应蕲州守臣征召,协助组织军民守城,配合南宋援兵击退蒙古军。宋嘉熙元年(1237年)10月,余玠在赵葵领导下率部应援安丰军杜皋,击溃蒙古军,使淮右得以保全。次年,朝廷论功行赏,余玠进官三秩,被任命为知招信军兼淮东制置司参议官,进工部郎官。

盱眙退敌

  宋嘉熙二年(1238年)9月,蒙古大帅察罕进攻滁州。余玠率精兵应援,大获全胜。宋嘉熙四年(1240年)9月被提升为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淮安州,主持濠州以东、淮河南北一带防务。宋淳祐元年(1241年)秋,蒙古军察罕出兵安徽寿县,余玠率舟师进击察罕军,激战40余天,使蒙古军溃退。凭军功拜大理少卿,升淮东制置副使。

防蜀之战

  宋淳祐三年(蒙古乃马真皇后称制二年,1243年),至宝祐元年(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年),在蒙宋战争中,蜀帅余玠以山城防御抗击蒙古军进攻的作战。

  宋淳祐元年十一月,蒙古窝阔台汗病死,内部纷争汗位,无暇全面部署对南宋大规模战争,南宋王朝得以暂时休整和调整防御部署。宋理宗赵昀命在淮东屡立战功的的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负责四川防务。余玠赴任后,革除弊政,实行轻徭薄赋、整顿军纪、除暴奖贤、广纳贤良、聚小屯为大屯等政策。采纳播州人冉氏兄弟建策,采取依山制骑、以点控面的方略,先后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今四川南充南、苍溪东南、合川东、金堂南)等10余城,并迁郡治于山城。又调整兵力部署,移金州(今陕西安康)戍军于大获;移沔州(今陕西略阳)戍军于青居;移兴元(今陕西汉中)戍军于合州(今合川东钓鱼城),共同防守内水(今涪江、嘉陵江、渠江);移利州戍军于云顶,以备外水(即岷江、沱江)。诸城依山为垒,据险设防,屯兵储粮,训练士卒,经数年建设,逐步建成以重庆为中心,以堡寨控扼江河、要隘的纵深梯次防御体系,边防稍安。六年(蒙古贵由元年),蒙古分兵四道入蜀,余玠继多次战胜蒙古军进攻之后,依靠新建立的山城防御体系,又打退了蒙古军的进攻。宋淳祐十年(蒙古海迷失皇后二年),余玠调集四川各路精锐,誓师北伐。以一部兵向陇蜀边界出击;自率主力,取金牛道向汉中(今属陕西)进发,三战连捷。次年四月,余玠率军号10万进占汉中西之中梁山,潜军烧毁汉中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栈道后,率军围汉中数重,昼夜急攻。蒙古军修复栈道,各路援军会至。余玠久攻不克,兵老师钝,只好撤军。宋淳祐十二年(蒙古蒙哥汗二年),余玠率军击退进攻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四川抗蒙形势日益好转。

抗蒙战争

  余玠在四川,开屯田以备军粮,整顿财赋,申明赏罚。修筑山城和抗蒙有功将士,都得到奖掖。违法的将官,受到惩处。利州都统制王夔凶残跋扈,号称“王夜叉”,不听余玠调度,到处劫掠。余玠依军法斩王夔。经过余玠的整顿,四川驻军声势大振。蒙古军多次自西蜀来侵扰,都被宋军打退。

  余玠守蜀有功,宋淳佑八年(1248年)被任为兵部尚书,拜资政殿学士,仍驻四川。宋淳祐九年(1249年)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宋淳佑十二年(1252年),蒙古汪德臣(汪世显子,汪世显已死)部侵掠成都,围攻嘉定。余玠率部将力战,再次打退蒙古军。余玠抗战获胜,谢方叔却设法迫害余玠。

服毒自杀

  宋宝祐元年(1253年),因与统制姚世安不和,姚世安以宰相谢方叔为援,谢方叔和参知政事徐清叟等向宋理宗诬告,攻击余玠独掌大权,却不知事君之礼。宋理宗听信谗言,召其还朝。余玠知有变故,愤懑成疾。同年7月,余玠在四川被迫服毒自杀。

  余玠死后,宋理宗辍朝,特赠五官。次年,朝廷权奸削去余生前职务并迫害家属和亲信。余玠部下王惟忠,也被诬告潜通蒙古,处死。

家庭成员

  据华埠镇一山《余氏宗谱》载:宋高宗南渡,其先祖椿年举家迁徙至衢之开化,住居金水芳山(即今村头芳林)。庆元戊午年(1198年)十二月辛未,其母巩氏感异梦而生余玠。

  子:余如孙,取“当如孙仲谋”之义,遭论改余师忠,历大理寺丞,为贾似道所杀。

纪念遗址

后世纪念

  余玠薨于重庆。其子余如孙奉旨扶公之柩,安葬于溧阳荆山之原。后来,故乡人民纪念他,为其造衣冠冢,墓址在今太平山风景区横江(岗)山下青蒿村余公林。东边是沧浪书院景区,西边是梅川的源头。为了纪念英雄余玠,当时广济县用余姓作为地名,余川,余蒷由此命名。蜀人得知余玠抱恨而死,又兴建“余玠遗爱碑”及“余公祠”。在其故乡修水县,将余玠列为宋元八贤之一,入“八贤祠”。

人物遗迹

  2010年5月,南宋抗蒙山城体系缔造者余玠(即南宋抗蒙最高军事长官)的帅府所在地在重庆渝中区被发现。位于渝中区望龙门街道的巴县衙门,后该地下考古现场开始发掘。该处小地名叫老鼓楼,按照考古学惯例,这个遗址被命名为老鼓楼遗址。至此,抗蒙山城体系已经完全清楚:核心级的指挥部就是如今发现的老鼓楼衙署;次级为钓鱼城、白帝城、泸州神臂城等;三级有南充苦竹隘等;四级如渝北多功城等。

猜你喜欢

  • 王永彬

    王永彬,字宜山,人称宜山先生,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时期。著有《围炉夜话》、与《菜根谭》、《小窗幽记》一起被称为“处世三大奇书”。

  • 傅山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山自称为老庄之徒,他自己也在很多场合与作品中反复强调、自陈:“老夫学老庄者也”、“我本徒蒙庄”、“吾师庄先生”、“吾漆园家学”。自觉继承道家学派的思想文化。他对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泰初有无”、“隐而不隐”等命题,都作了认真的研究与阐发,对道家传统思想作了发展。

  • 周绍昌

    周绍昌,字霖叔,灵川人。光绪甲午进士,改庶吉士,历官大理院推丞。

  • 罗君章

    字君章,东晋贵阳耒阳人(今湖南耒阳南)。擅文章,谢尚、桓温称之为“湘中之琳”,“江左之秀”。历任桓温别架、宜都太守、长沙相。致仕后,居于荆州城西小洲之上,竹篱茅舍,布衣蔬食,怡然自乐。《晋书》有传。

  • 唐思言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字子文。武宗会昌三年(843)登进士第。是年,王起再知贡举,华州刺史周墀以诗寄贺,起赋诗酬答,思言与诸同年皆有和诗。事迹散见《唐摭言》卷三、《唐诗纪事》卷五五。《全唐诗》存诗1首。

  • 宋光宗

    赵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即宋光宗(1189—1194年在位),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宋孝宗赵昚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宋孝宗即位后,拜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年)立为皇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禅位,登基为帝,改元绍熙。绍熙五年(1194年)禅位于次子赵扩,成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或“光宗内禅”。庆元六年(1200年)九月十七日,赵惇因病崩于寿康宫,在位五年,终年54岁,葬会稽永崇陵。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上谥号为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 蔡凝

    蔡凝,字子居,济阳考城人。陈朝官员,历任宁远将军、尚书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位。改任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闷不得志,陈朝亡,入隋朝,半路上病亡,时年四十七岁。

  • 吴莱

    (1297—1340)婺州浦江人,初名来,字立夫,号深袅山道人。吴直方子。从学于方凤,博极群书。仁宗延祐七年以《春秋》举进士,不第。退居深袅山中,穷诸书奥旨,著《尚书标说》、《春秋世变图》、《春秋传授谱》、《古职方录》、《孟子弟子列传》、《楚汉正声》、《乐府类编》等书。后以御史荐,授长芗书院山长,未上卒。私谥渊颖先生。有《渊颖集》

  • 胡谧

    胡谧,字廷慎,会稽(今绍兴)人。明景泰间(1450—1456)乡试第一,旋登进士。任山西佥事提学,能公正地识拔人才,推动当地教育发展。遍历山西各地,查访残碣断碑,故基遗迹。纂成《山西通志》,以资料丰富、体例完善、详略得体而著称。成化十五年(1479),任河南按察副使,其间兴建大梁书院,祀濂溪以下10人,大力兴学,同时参与编纂《河南总志》,此为河南省第一部省志,体例甚为得当。擢广东参政。历官30年,清廉自守,人称为真儒。

  • 王惟俭

    王惟俭,明藏书家、鉴赏家。字损仲,祥符(今河南开封市)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授潍县知县,官兵部主事、光禄寺丞、大理少卿、以佥都御史出任山东巡抚、南京兵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等职,为魏忠贤所挤兑而罢归。先后两次因故落职闲住。性嗜学,肆力经史百家,喜聚书,收藏古玩和书画众多,与董其昌等人称为“博物君子”。苦于《宋史》繁芜,手自删定,自为一书《宋史记》250卷。喜书画古玩,工于鉴赏,万历、天启间,与董其昌并称博物君子。著有《文心雕龙训故》、《史通削繁》、《史通训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