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诗词古文>张嘉贞生平

张嘉贞生平介绍

张嘉贞(665年-729年),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唐朝宰相。张嘉贞明经出身,初授平乡尉,后为监察御史,累迁至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720年(开元八年),张嘉贞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又升任中书令。723年(开元十一年),张嘉贞因其弟贪赃,被贬为豳州刺史。后任户部尚书,兼益州长史。725年(开元十三年),再贬台州刺史,又升任工部尚书,封河东侯。729年(开元十七年),张嘉贞在洛阳病逝,追赠益州大都督,谥号恭肃。>>查看张嘉贞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河东佳客

  张循宪巡察河东时,遇到难以决断的事务,便问吏员道:“河东地区可有什么佳客吗?”吏员便推荐张嘉贞。张循宪召见张嘉贞,请他帮忙处理事务,张嘉贞分析的非常透彻。张循宪大惊,又让他起草奏章,结果发现有很多内容连自己都没有想到。

面见女皇

  张循宪向朝廷举荐张嘉贞,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想让。武则天道:“朕难道就没有官职来安置贤才吗?”她亲自召见张嘉贞,在内殿隔帘对话。张嘉贞仪表秀伟,谈吐不凡,得到女皇的赞赏,并请求道:“臣是乡野之人,未识朝廷威仪,得蒙陛下赏识,召到内殿。今臣与陛下相隔咫尺,但却仿佛隔着一道云雾,看不清陛下面容。我觉得这不符合君臣之道。”武则天大笑,命人撤去珠帘。

为弟求官

  唐玄宗继位后,张嘉贞以并州长史的身份回朝述职,因政绩突出,得到皇帝的嘉奖。他趁机向唐玄宗请求:“臣父母早亡,兄弟二人相依为命。臣弟张嘉祐,现为鄯州别驾,与臣相隔甚远。希望陛下能把他调到并州附近为官,使我们兄弟能够相聚。臣一定尽力报答陛下。”唐玄宗便把张嘉佑调到并州附近的忻州为刺史。

拜相逸事

  宋璟罢相后,唐玄宗欲任命张嘉贞为宰相,但却忘记了他的名字,便问中书侍郎韦抗:“这个人姓张,名字是两个字,现在是北方大将,你替我想想是谁。”韦抗道:“大概是张齐丘,他现任朔方节度使。”唐玄宗便命韦抗回去起草诏书,任命张齐丘为宰相。随后,唐玄宗批阅奏章,正好拿起张嘉贞的奏章,这才知道自己弄错了,立即召回韦抗,让他修改诏书,改任张嘉贞为宰相。

不立田园

  张嘉贞虽然官至宰相,但从不注重经营田园家宅。面对他人的劝说,他答道:“我曾经做过宰相,只要没有死,就不用担心饥寒。如果犯下罪行,即使广有田产,也会被抄没。士大夫常常喜欢置办田宅,最终都给不肖子孙做了酒色之资。我才不干这种蠢事!”

生平

早年经历

  685年(垂拱元年),张嘉贞考中明经科,被授为平乡县尉,不久因受案件牵连免官回乡。

累职升迁

  702年(长安二年),侍御史张循宪出任河东采访使,上表举荐张嘉贞。武则天召见张嘉贞,面试其才,擢升他为监察御史。此后,张嘉贞历任兵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秦州都督、并州长史。他治政严肃,深受官吏的敬畏。

  717年(开元五年),突厥九姓内附唐朝,散居在太原以北地区。张嘉贞便上表朝廷,请求驻扎重兵,加以震慑。唐玄宗于是在并州设置天兵军,任命张嘉贞为天兵军大使。

  718年(开元六年),张嘉贞入朝。这时,有人诬告张嘉贞谋反,唐玄宗欲将告发者治罪。张嘉贞认为此举会阻塞言路,上奏赦免其罪。唐玄宗非常高兴,许诺将来要拜他为宰相。张嘉贞趁机奏道:“当年马周徒步入长安,拜见太宗皇帝,得到重用,但五十岁便去世。假如太宗晚提拔马周几年,这个人才就算错过了。如今陛下想要重用臣,就请陛下早一点拜臣为相,不要等臣衰老了。”唐玄宗道:“你且返回并州,我一定尽快召你回京任相。”

担任宰相

  720年(开元八年),唐玄宗罢免宋璟与苏颋的宰相之职,征召张嘉贞回朝,擢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五月,张嘉贞又升任中书令,加银青光禄大夫。他善于决断,长于奏对,却因脾气急躁、刚愎自用,遭到舆论的鄙薄。后来,张嘉贞之弟张嘉祐也入朝担任金吾将军,兄弟二人并居将相,一时显赫无比。

  722年(开元十年),张嘉贞随唐玄宗巡幸洛阳。洛阳主簿王钧为求取御史之职,在洛阳给张嘉贞修建住宅,结果事情败露。唐玄宗大怒,命人杖毙王钧。张嘉贞为求灭口,私下催促行刑者加速行刑,又将罪责推给御史大夫韦抗、中丞韦虚心,使得韦抗二人遭到贬黜。

  后来,秘书监姜皎获罪,张嘉贞怂恿唐玄宗施以廷杖,致使姜皎伤重而死。不久,广州都督裴伷先也因罪下狱,张嘉贞又请求施以廷杖。张说反对道:“士可杀不可辱。此前姜皎犯罪,如果该杀,那就公开处死,不应让他当庭受辱。姜皎之事已无可挽回,现在对待裴伷先,不能再犯错误。”唐玄宗采纳了张说的意见。张嘉贞很不高兴,私下指责张说道:“你话说的太重了。”张说道:“谁也不能当一辈子宰相,我们如果开了贵臣受杖的先例,难保将来也有受辱之时。”

宦海浮沉

  张嘉贞与张说的矛盾由来已久。起初,张说担任兵部侍郎,位居员外郎张嘉贞之上。张嘉贞拜相后,超越张说,并对他毫不谦让。张说对此心中不满。723年(开元十一年),张嘉祐贪赃事发。张说趁机劝说张嘉贞,让他素服待罪。唐玄宗贬张嘉贞为豳州刺史,命张说接任中书令。张嘉贞这才知道上了张说的当,为此非常后悔。

  724年(开元十二年),张嘉贞升任户部尚书、益州长史,并代理都督之职。不久,唐玄宗在中书省设宴,命张嘉贞与宰相一同预宴。张嘉贞对张说痛恨不已,在席间谩骂不止。源乾曜与王晙极力排解,这才将张嘉贞劝走。

  725年(开元十三年),唐玄宗赐死宠臣王守一。张嘉贞因与王守一交情深厚,也被贬为台州刺史。不久,张嘉贞又担任工部尚书、定州刺史,掌管北平军事,封河东侯。张嘉贞赴任时,唐玄宗亲自赋诗勉励,并命百官到上东门外饯行。

  729年(开元十七年),张嘉贞患病,返回洛阳就医。回到洛阳后,他已双目失明,病情加重,唐玄宗特派御医前往诊治。同年八月,张嘉贞病逝,终年六十四岁,追赠益州大都督,赐谥恭肃。

家庭成员

祖父:张俊兴,官至相国府检校郎将。

父亲:张思义,官至成纪县丞。

兄弟:张嘉祐,官至左金吾将军、相州刺史。

儿子:张延赏,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孙子:张弘靖,官至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孙子:张谂,官至主客员外郎。

猜你喜欢

  • 李涛

    生卒年不详。长沙(今属湖南)人。温庭筠为太学博士主秋试时,涛与卫丹、张合等应试,所作诗赋皆得称赏,榜于都堂。生平事迹见《唐摭言》卷一〇、《唐诗纪事》卷六七。涛颇有诗名。其诗如“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等句皆脍炙人口。《全唐诗》存断句3联,《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 萧璟

    萧璟,南北朝时期梁朝兰陵人,梁帝之玄孙,梁明帝萧岿之子。南朝梁国封萧璟为临海王。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欲废除西梁政权,派遣崔弘度率军前往江陵,义兴王萧瓛、安平王萧岩投奔陈朝,西梁后主萧琮与萧璟及其他西梁宗室、官吏被带往长安。入隋后,萧璟历任朝请大夫、尚衣奉御等官职。武德年间为黄门侍郎,累转秘书监,封兰陵县公。贞观年间卒,赠礼部尚书。

  •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 吕侍中

    生卒年、生平不详。姓吕,侍中可能是其官名。元代散曲作家。

  • 朱瑄

    字枢臣,江南吴县人。

  • 朱台符

    (965—1006)眉州眉山人,字拱正。太宗淳化三年进士。累官太常博士,出为京西转运副使。上言与契丹修好,又自请往使,时论韪之。真宗咸平二年,上疏请重农积谷、任将选兵、慎择守令、轻徭节用、均赋慎刑等。景德初,为陕西转运使,与杨覃不协,徙知郢州,改知洪州,卒于道。

  • 吴采

    吴采,字廷章,元无锡人。士至浙东行省都事。

  • 罗绍威

    罗绍威(《旧唐书》作罗威,877年-910年),字端已,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人,唐末五代军阀,魏博节度使罗弘信之子。888年,罗绍威被任命为魏博节度副使。898年,继任节度使。后升为检校太傅、兼侍中、长沙郡王。904年,罗绍威因营建洛阳太庙有功,加检校太尉、进封邺王。905年,罗绍威在宣武节度使朱温的援助下,诛杀魏博牙兵,根除了延续二百年的牙兵之患。但是,自己也是元气大伤,只得依附朱温。后梁建立后,罗绍威被加封为守太傅、兼中书令,深受梁太祖朱温信任。910年,罗绍威病逝,年仅三十四岁,在镇十七年。追赠尚书令,谥号贞庄。

  • 桓玄

    (369—404)名一作灵宝。东晋谯国龙亢人,字敬道。桓温子。袭爵南郡公。初拜太子洗马。出补义兴太守。安帝隆安二年,兖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起兵,玄应之。恭为其部将刘牢之所杀,诏以玄为江州刺史。明年,朝廷用离间计,加玄都督荆州四郡,使击杀殷仲堪、杨佺期,据有荆雍,领荆、江二州刺史,都督荆、司等八州。玄于是树用心腹,兵马日盛。安帝元兴初,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领兵讨伐桓玄,玄率军东下,攻入建康,杀司马道子父子,执掌朝政。二年称帝,国号楚。三年,刘裕、刘毅在京口起兵讨之,玄兵败西逃,为益州兵所杀。

  • 陈良翰

    (1108-1172),字邦彦又字士楚,号塘南。浙江台州临海人,南宋绍兴五年(1135)进士。历任会稽主簿、慈溪知县、瑞安知县、衢州教授、检法官、监察御史、右正言、左司谏,建宁知府、福建转运副使、提点江东刑狱、提点浙西刑狱,兵部侍郎、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太子詹事兼侍讲等。与福建莆田人平江令黄彻磋商诗赋,相知甚善,荣禄大夫、副都统黄府之岳父也。所著有《塘南陈侍讲文集》二十卷、《东海塘南诗话》五卷。卒赠大中大夫,光宗即位后赐谥号为“献肃”,寿六十有五。入祀乡贤祠。有极介绍其的文献《宋史·陈良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