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巴骨
骨名。又名地阁骨。详该条。
骨名。又名地阁骨。详该条。
病名。见王肯堂《胤产全书》。亦名妊娠子烦。妇女怀孕后因血聚养胎,阴血不足,或素有痰饮,复因郁怒忧思,致使火热乘心,神志不宁,出现心惊胆怯,烦闷不安的病症。阴虚者,兼见五心烦热,口干,宜清热养阴、除烦,
经穴名。代号ST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会维、胃维。属足阳明胃经。阳蹻、手足阳明之会。位于口角外侧,正视时,适与瞳孔相直。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深层为颊神经的末支;并有面动、静脉通过。主治口眼
经穴名。代号BL25。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大肠之背俞穴。位于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三腰神经的后支和第四腰动、静脉后支。主治腹痛,腹胀,
见《云南中草药选》。即铁仔,详该条。
病证名。《素问·刺疟篇》:“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中藏经》:“心疟先烦而后渴,翕翕然发热也,其脉浮紧而大者是也。”后世多指疟疾出现逆传心包者,如《温病条辨》:“热多昏狂,谵
病证名。指阳气不足,无力升举所致的头痛。《景岳全书·杂病谟》:“阳虚头痛,即气虚之属也。亦久病者有之,其证必戚戚悠悠,或羞明,或畏寒,或倦怠,或食饮不甘,脉必微细,头必沉沉,遇阴则痛,逢寒亦痛。”参见
病名。指毒物进入人体,因毒性作用而发生的病证。药物毒如巴豆、狼毒、闹羊花、砒等;食物中毒如酒、郁肉、河豚等;其他毒如煤炭毒等。参饮食中毒、药物中毒条。
病证名。见《银海精微》。指全身或颜面局部疾病所致口眼斜者。亦称风引斜、风牵僻、风牵偏外障、口眼斜外障、唇睑相邀。常由风、痰、湿等病因引起。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睛珠自然欹侧,而顋
古代医学分科之一。宋代未独立设科,元、明代医学分十三科,始独立设咽喉科。参见十三科条。
古病名。指脐下有硬结肿块的一种疝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腹中脐下有积聚,名曰胕疝也。”《医宗必读》卷八:“疝,足阳明筋病,内有脓血,即巢氏之胕疝,子和之血疝也。宜用桃仁、玄胡索、甘草、茯苓、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