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药志》。为禹余粮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又名《治疗大全》。2卷。清·过铸撰。刊于1896年。卷上为治疔总论,辨证及50余种疔症;卷下列治疗的方剂和药物。
书名。1卷。唐·侯宁极撰。撰年不详。本书为唐代文人利用药名数百种(现有195种)“尽出新意,考立别名”的文字隐语,如将牵牛称为“假君子”,川乌头称为“昌明童子”之类,可供研究古代药物名称和别名的参考。
见万氏家传保命歌括条。
药物学著作。简称《本草经读》。清·陈念祖撰。4卷。刊于1803年。本书从《本草纲目》中辑录《本经》药物100余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并附录《本经》以外的药品46种,分别作注文诠释。本书间附《本草崇原
①《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贝母、天花粉、炒枳实、桔梗各一钱,黄芩、黄连各一钱二分,玄参、升麻各七分,甘草五分。水煎服。治上焦有热,痰盛作渴,口舌肿痛。②《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卷三十九方。人参、
病名。①指邪伏于内,至夏而发的多种热性病。《注解伤寒论》卷二:“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②指感受暑邪随即发生的热性病症。《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
即神仙太一膏,见该条。
周代掌管医疗的最高官员。《周礼·天官》:“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郑康成注:“医师,众医之长。”后世随着时代变迁,其含义有很大的改变。近代凡医学
出《日华子诸家本草》。为菝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