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候气

候气

①指针刺未能得气时,停针不动,静候片刻,以待气至。《针经指南·标幽赋》:“次察应至之气……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针灸大成》:“用针之法,候气为先。”《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谓“气至而有效”即指针刺必须候气至才能生效。如未得气,可用候气之法,再以手法运针,得气就较易出现。②指掌握病气变化而予施针治疗的时机。《素问·离合真邪论》:“候气奈何?……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即用针的时机,当候邪气来时即予针刺,而不必待其顶盛之时再加祛除。

猜你喜欢

  • 解晕草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吉祥草之别名,详该条。

  • 洟(yí 夷)

    古作(tì涕)。同涕。《礼记内则》:“不敢唾洟。”涕本又作洟(《释文》)。《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六“涕甚曰洟”,指鼻涕增多者。

  • 千年矮

    见《广西中药志》。为矮陀陀之别名,详该条。

  • 食积腰痛

    病证名。腰痛之一。因饮食停积不化所致。《金匮翼·腰痛》:“食积腰痛者,食滞于脾而气传于肾也。夫肾受脾之精而藏焉者也。若食不消则所输于肾者,非精微之气,为陈腐之气矣,而肾受之,乱气伤精,能无痛乎?”宜用

  • 刺木果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即刺莓果,详该条。

  • 少阴为枢

    经脉生理特点。出《灵枢·根结》。少阴是三阴之中,为出入之枢纽,故为枢。

  • 小儿发痧

    病证名,见《寿世保元》卷八。小儿寒邪外束,气血内郁,引起发痧。其症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四肢懈怠,饮食不思,容颜惨楚。如腹痛而手足冷者为阴痧;腹痛而手足温者为阳痧。治宜开通腠理,宣畅气血。用热水蘸搭臂膊

  • 瓢羹菜

    见《贵州草药》。为龙舌草之别名,详该条。

  • 疳证

    见《婴童百问》。即疳。详该条。

  • 压垫

    正骨辅助器械。又名固定垫。为夹缚固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防止骨折复位后再移位和矫正成角、侧方移位的骨折。取材要求质地柔韧,有一定形状和支持力,以能吸水的毛边纸或棉花为宜。根据需要制成各种形状的压垫。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