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通泄。通泄大便以清除里热的治法。寒下、增液泻下等法皆是。
【生卒】:1196~1280【介绍】:金元时针灸学家。字汉卿,后改名默,字子声。后人有称为太师者。广平肥乡(今河北肥乡)人。在蔡州(今河南汝南)遇名医李浩,学习铜人针法,学成后回到原籍,从事医疗和教授
证名。《诸病源候论·风痒候》:“虚则邪气往来,故肉痒也。”多由卫虚风邪易入,皮肤郁热生风作痒所致。治宜清热疏风、凉血为主,用消风散、胡麻散等方加减。
《卫生宝鉴》卷十二方。黄芪、麦门冬、熟地黄、桔梗各五钱,甘草二钱半,白芍药、五味子各二钱,人参三钱。为粗末,每服四钱,水煎服,日三次。治因嗽咯血成劳,眼睛疼痛,四肢困倦,脚膝无力。
古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即蛊注痢,详该条。
病证名。①小儿鼻色赤,乃脾胃实热,治宜清脾泻热;用泻黄散。如只微赤,则为脾胃虚热;宜异功散加升麻、柴胡治之(《证治准绳》)。参见鼻条。②见《中医外科概要》。即酒齇鼻,详该条。
【介绍】:南宋医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由于平素乐于助人,于1195~1200(庆元)年间得治小儿疳方,经认真学习而成为小儿医。
出《备急千金要方》。为百草霜之别名,详该条。
指胃阳虚而寒象较明显的病证。多由脾阳虚或过食生冷寒凉所引起。症见胃脘痛,得热痛减,呕吐清涎,口淡喜热饮,食不化,舌淡胖,苔白润,脉沉迟。治以暖胃为主。
医经著作。方药中、许家松著。作者鉴于《黄帝内经·素问》中之天元纪、五运行、六微旨、五常政、六元正纪及至真要七篇大论辞理奥秘,难以解悟,遂融会前贤论注,结合心得体会和临床经验予以讲解。其特点是按照七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