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口破

口破

病证名。《外科正宗》卷四:“口破者,有虚火实火之分;色淡、色红之别。虚火者,色淡而白斑细点,甚者显露龟纹,脉虚不渴;此因思烦太甚,多醒少睡,虚火动而发之,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丹皮肉桂以为引导……。实火者,色红而满口烂斑,甚者腮舌俱肿,脉实口干;此因膏梁厚味,醇酒炙煿,心火妄动发之,宜凉膈散……。”参见口糜条。

猜你喜欢

  • 方海

    蒙医方书。占布拉用藏方撰于十九世纪。载方剂200个。方剂按临床用药作用分别载入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1977年由内蒙古巴盟临河县人民医院蒙医科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医研究所蒙译,改书名为《蒙医金匮》

  • 三层茴香丸

    即三增茴香丸,见该条。

  • 翻皮疮

    病证名。见《保婴易知录》。指眼皮外翻,如以舌舐唇之状。治以熟石膏、栀子仁、生甘草、防风(酒拌微炒)、豨莶草(酒蒸晒干),研末,煎汤口服或外用洗疮。

  • 纸纴子

    外治法之一。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又名纸撚子、纸捻、捻子。即用富于韧性而不易酥烂、吸水性较强的纸张(古用桑皮纸),搓成线状外粘或内裹去腐药,插入窦道或漏管中,以引流去腐,促其疮口愈合。

  • 气府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京门,见该条。

  • 足趺

    足背。同足跗。

  • 痘浆法

    人痘接种法之一。取天花患儿的新鲜痘浆,以棉花蘸塞入被接种对象的鼻孔,以此引起发痘,达到预防接种的目的。因本法须直接刺破儿痘,病家多不愿接受,故在古代亦较少用。

  • 额囟

    即前囟。见囟条。

  • 土肉桂

    见《云南中草药选》。为山肉桂之别名,详该条。

  • 吐丝子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即菟丝子,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