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阳少阳合病

太阳少阳合病

病名。指太阳少阳两经同时受邪,起病即见两经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伤寒溯源集·合病证治第十五》:“太少两阳经之证,并见而为合病。太阳虽在表,而少阳逼处于里,已为半表半里,以两经之热邪内攻,令胃中之水谷下奔,故自下利。”《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太阳与少阳合病,谓太阳发热恶寒与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并见也。若表邪盛,肢节烦疼,则宜与柴胡桂枝汤两解其表矣,今里热盛而自下利,则当与黄芩汤清之,以和其里也,若呕者,更加半夏生姜,是清和之中兼降法也。”参见太阳病少阳病、合病条。

猜你喜欢

  • 夹惊吐

    见《证治准绳·幼科》。即惊吐,见该条。

  • 白游风

    见《医门补要》卷中。即赤白游风色白者。详该条。

  • 牙漏

    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又名齿漏。多由火郁水亏,阳明气血阻滞所致,或继其它齿牙疾患久不愈而成。症见齿缝出脓血,经久不愈,甚则齿落。《咽喉经验秘传》:“牙漏即牙槽久不愈,缝中出白脓,极难调治

  • 医方证治汇编歌诀

    见王旭高医书六种条。

  • 白火丹草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狗舌草之别名,详该条。

  • 风毒喉痹

    病名。多由风热邪毒客于肺胃所致。症见咽喉漫肿疼痛,渐涎至面颊,腮项,饮食吞咽不利,喉关内外色红,身发寒热,牙关紧强,声嘶音沙,甚或语声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一:“风毒之气结于喉间,则壅塞喉间,乃风毒

  • 嗜卧

    病证名。出《素问·诊要经终论》。又称多卧、善眠、多眠、多寐。指困倦欲睡,忽忽喜眠之症。多因湿胜、脾虚、胆热所致。湿胜者,兼见肢体虚浮或沉重,或大便溏薄,脉多濡缓,宜胃苓汤、平胃散等方。脾虚者,兼见四肢

  • 肾热证

    《素问·痿论》:“肾热者,色黑而齿槁。”《证治准绳·杂病》:“肾热者,轻按之不热,重按之至骨,其热蒸手,如火如炙。”肾热有虚实之分,参肾实热、肾虚热条。

  • 枕骨

    ①骨名。又名后山骨、玉枕骨、乘枕骨、后枕骨。详后山骨条。②窍阴(头)穴之别名,出《针灸聚英》。属足少阳胆经。位于乳突后上方。

  • 气痢丸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方。诃子皮、陈皮、厚朴各五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十丸,米饮送下。治气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