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乳滞、食积的治疗方法。见《幼科类萃》。详调小儿脾胃条。
病名。见《伤科补要》卷二。即尾骨伤。见尾闾骨伤条。
即复方。《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详复方条。
书名。原名《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10卷,22篇。清·钱潢撰于1707年。钱氏鉴于世传的《伤寒论》刊本、注本的条文,前后舛错,六经混乱。遂重予编订,详加诠释,各经皆列纲领,每方均有方论。析
证名。指脘部痞闷而悸动有力。多因水气凌心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参见心痛条。
见《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即大健脾丸,见该条。
出《灵枢·海论》。见血海条。
指排便时下腹部及肛门有沉重胀坠感,即所谓里急后重者,多见于痢疾及腹泻患者。《金匮要略·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下利脉沉弦者,下重。”
小儿推拿方法。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详水底捞月条。
病名。《外科启玄》卷七:“一曰气漏,或肿或消,痛胀难忍者是也。”泛指时愈时发的漏症,漏孔时出脓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