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心下痞硬

心下痞硬

证名。一名心下痞鞭。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胃脘部有堵塞满闷不适感而按之硬满者。多因胃气虚弱,邪气逆结所致。治当扶胃攻邪。因协热利不止,心下痞鞭,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汗出胃虚客气上逆,心下痞鞕,干呕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下后胃虚,客气上逆,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干呕心烦者,甘草泻心汤;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痞不解,燥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心中痞鞕,吐呕下利者,大柴胡汤(见《伤寒补天石·结胸痞气第五》)。参见、心下痞等条。

猜你喜欢

  • 龟尾

    推拿穴位。出《肘后备急方》。又名尾闾、闾尾。位于尾骨端。治赤白痢,泄泻,腹胀,脱肛,慢惊风等症。《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龟尾穴,一名闾尾,脊背尽头处。”《秘传推拿妙诀·周身穴图》:“龟尾即尾闾穴,

  • 湿痹

    病名。①指湿气盛而成痹者。见《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又名着痹、肌痹。《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症,或一处麻痹不仁,

  • 余岩

    【生卒】:1879~1954【介绍】:近代医家。字云岫。浙江镇海人。早年赴日本大阪学医,回国后曾研究中医中药,对中医古典文献尤多注意。所著之《古代疾病名候疏义》等,从训诂的角度,考证了中医古代的疾病源

  • 本草类要

    见医学摘粹条。

  • 刘云密

    【介绍】:见刘若金条。

  • 拱地龙

    见《安徽中草药》。为合掌消之别名。详该条。

  • 金匮方论衍义

    书名。3卷。元末明初赵良仁(以德)约撰于1368年。本书注释《金匮要略》较为详明,但刊本甚少流传。清·周扬俊评介赵氏注本“理明学博,意周虑审”(见《金匮玉函经二注序》)。后世注释《金匮要略》的医家,颇

  • 头部。因头位居于人体之首,故名。《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 乘枕骨

    即枕骨。详后山骨条。

  • 保宜大夫

    元代医官职称。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官阶从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