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宋代医生。生平不详。撰有《梁氏见效方》,已佚。
又称气阴两伤。常见于热性病的过程中,如:①温热病耗津夺液,出现大汗、气促、烦渴、舌嫩红或干绛、脉散大或细数,有虚脱倾向者。②温热病后期及内伤杂病,真阴亏损,元气大伤,出现神疲形怠、少气懒言、口干咽燥、
见《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即小儿浮肿,详该条。
见《江西民间草药》。为草石蚕之别名,详该条。
针具名,出《黄帝内经》。为九种针具的总称。即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说明九针的形状、用
见《陆川本草》。为蒲葵之别名,详该条。
见《证治要诀类方》卷四。即五味子丸第一方之二,见五味子丸条。
病证名。出《痘疹经验良方》。痘疹出后,其毒当敛不敛,复入于里者,谓之倒敛,多见于元气素弱,又不食,常自利以致气馁,不能托毒外出者。治以益气托毒为宜,如异功散加黄芪、当归。
见《安徽中草药》。为百蕊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陶承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