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

十二经脉之一。代号HT。《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本经自心中起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围脉管等组织),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它的分支,从心系向上,挟着食道上端两旁,连系目系(眼球与脑相连的组织);它外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图31)。

图31

猜你喜欢

  • 气极

    六极之一。指气虚重症。多因脏气不足,正虚邪袭所致。《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偏虚者,症见短气不能言,入晚甚,乏力,皮毛焦。治宜益气。可用诃黎勒丸

  • 汪绂(fú 福)

    【介绍】:清代医家。字双池。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辑有《医林纂要探原》一书(1758年),论述医理及本草药性,强调阴阳五行、四时、六气等古典医理,主张诊病需要逐本。

  • 元修菜

    见《本草纲目》。为小巢菜之别名,详该条。

  • 五冷恶候

    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即手冷、足冷、气冷、唇冷、面冷。为初生儿全身阳气衰竭的危象。

  • 羊奶奶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胡颓子之别名,详该条。

  • 龟背痰

    流痰病的一种。《医门补要》卷中:“脾肾两亏,加之劳力过度,损伤筋骨,使腰胯隐痛,恶寒发热,食少形瘦,背脊骨凸肿如梅。初不在意,渐至背伛颈缩,盖肾衰则骨萎,脾损则肉削,但龟背疾已成。”治见流痰条。相当于

  • 毛窍血出

    证名。亦称脉溢。《医学入门》卷八:“毛窍血出,节次若血不出,皮膨胀如鼓,须臾眼鼻口被气胀合,此名脉溢。饮生姜汁、水各一二盏即安。”

  • 驳骨消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鸡骨香之别名,详该条。

  • 小儿热泻

    病证名,小儿热迫大肠而致的腹泻。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暑热,邪热入里,下迫大肠而成腹泻。《婴童百问》:“小儿热泻者,大便黄而赤,或有沫。”并伴有阵阵肠鸣腹痛,烦躁啼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治宜苦寒泻热,

  • 保健按摩

    按摩的一种。又称保健推拿。用作强身保健的按摩方法。《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小有不好,即按摩挼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常用的有浴面、摩腹、擦腰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