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又名《范汪方》。《隋书经籍志》误作《范阳东方》。晋·范汪撰。卷数说法不一。《太平御览》引《晋书》记载:“范汪……撰方五百余卷。又一百七卷,后人详用,多获其效。”书已佚,但部分佚文见于《外台秘要》
气功内丹专著。宋·张伯端著。全书有诗词百篇,演述金丹的道理。
病证名。见《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又名时疫发斑、瘟疫发斑,时气发斑。多因毒气弥漫营卫,三焦壅闭,燔灼气血所致。《重订广温热论·论温热兼症疗法》:“温毒发斑,不因失汗、失下。初起脉浮沉俱盛,壮
①医方著作。1卷。清·费伯雄撰。刊于1865年。此书乃费氏汇辑治疗各种稀见怪病的验方而成。所录蛇瘕、米瘕、口内肉球等144症,收集验方149首。其间有部分作者经验。②见古愚山房方书三种条。
藏医学术流派之一。指以强巴·南杰札桑为主,包括米尼玛·图瓦顿旦等不同时期的医学家所创立的学术派别。特点是:擅长使用温热药,对风湿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经验。对艾灸、放血、穿刺穴位有独特的认识,并擅长药物
见《本草纲目》。为石蒜之别名,详该条。
指急性热病少阴阴液耗伤,又见阳明燥实内结的三种急下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
病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等篇。即噎膈。
病名。指疔之一。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鱼肚疽、鱼肚毒、鱼肚疔、鳅肚疔、中节疔。指生于手指中节掌面之疔,肿如鱼肚,色赤疼痛。治法见指疔条。
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有齿日长,渐至难食,名髓益病名,宜白术煎汤漱服。”或内服清胃散加减。本病可见于急性根尖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