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见黄帝明堂经条。
见黄帝明堂经条。
出《素问·皮部论》。阳明经之阳络。名害蜚,详该条。
即咽后壁。
书名。1卷。清·李纪方撰。编于1882年。书中将白喉分为寒证、热证、寒热错杂症等三大纲,并对白喉的诊治、兼证、坏证、妇人白喉、小儿白喉,分别介绍其治疗方药及针灸等。内容简要,切于实用。解放后有排印本(
【介绍】:著名的养生方士,字孝先,世称葛仙翁,三国时代吴国人,从左慈为师,得《九丹液仙经》。
病名。出《肘后备急方》卷五。由春冬之恶风入于脉络,以致血瘀而成。证见肢体赤脉隆起,如蚯蚓状。治宜活血化瘀,疏通脉络,内服五香汤加味;外敷丹参膏。类似血栓性静脉炎。
【生卒】:730~805【介绍】: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天宝(742~755)年间举明经,后官至检校司空左仆射。嗜读书,阴阳杂数无不通晓,尤精地理,著有多种地理图,并有《备急单方》1卷和《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血风藤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ST45。出《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井(金)穴。位于第二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处。布有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和趾背动、静脉形成的趾背动、静脉网。主治面肿,口,齿痛,鼻衄,咽喉肿痛,心
指阴阳失调,阳盛阴衰,阴精不能涵敛阳气而致阳气亢越的一种病理状态。《脾胃论·卷中》:“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阴都。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