柰
出《说文》。为苹果之别名,详该条。
出《说文》。为苹果之别名,详该条。
古代医家研究小儿生理性周期变易的一种说法。《幼幼新书》引五关贯云:儿生八蒸候,每四十五日一蒸,变各有所属。一蒸肝,令目瞳子光明;二蒸肺,通于鼻,令嚏嗽;三蒸心,生神,令儿能语笑;四蒸脾,生智,令儿举动
病名。《外科正宗》卷四:“伤寒发颐亦名汗毒。此因原受风寒,用药发散未居,日久传化为热不散,以致项之前后结肿疼痛,初起身热口渴者,用柴胡尽根汤清热解毒,患上红色热甚者,如意金黄散敷之。初起身凉不渴者,牛
即痧药丸,见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萝藦之别名,详该条。
见《药学学报》12(10):690,1965。为铁棒锤之别名,详该条。
运气术语。出《素问遗篇·刺法论》。上,指司天之气;正,正位。即司天之正位。
病证名。指经血妄行,即妇女的血崩病。由于阳盛阴虚,迫血妄行而成。《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参见血崩条。
病证名。见《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二。多因产后失血过多,不能上荣于脑,或恶露停留胞宫(厥阴之位,其脉贯顶),循经上冲于脑所致。失血过多者,兼见面色苍白,小腹隐痛。治宜补血益气。方用八珍汤加蔓荆子。瘀血上
病名。《女科秘旨》卷四:“面肿色赤,口苦咽干,日晡寒热,日渐羸瘦,胎气不见升动,用银柴胡、胡黄连各一钱,煎服。”
病名。又名茧唇、紧唇。《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乍瘥乍发,积月累年,谓之紧唇,亦名沈唇。”亦见于《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八“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