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气味阴阳

猜你喜欢

  • 黄胖病

    见《医学正传》。即钩虫病。详该条。

  • 杏叶沙参

    见《救荒本草》。为荠苨之别名,详该条。

  • 五行草

    出《本草图经》。为马齿苋之别名,详该条。

  • 阳窟

    经穴别名。出《针灸聚英》。即腹结,见该条。

  • 鼻肿

    病证名。《石室秘录》卷一:“鼻肿者,乃肺金火盛也。”常由肺经火毒上攻所致。证见鼻部肿大,甚则肿大如拳,疼痛异常。初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用仙方活命饮或凉膈散加减;后期宜养阴清热,用养阴清肺汤加减。

  • 膻中

    ①胸部两乳之间正中部位,为宗气所聚之处,《灵枢·海论》:“膻中者,为气之海。”②心包。《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也有认为膻中不完全是心包。《医门棒喝二集》卷一:或谓“胞(包)络属于膻中

  • 细辛膏

    ①《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方。细辛、黄芩、防风、大黄(微炒)各一分,川椒(去目)、蜡各半两。为细末,用清麻油三合煎至紫色,滤过下蜡,为膏,每服用大豆大,点于耳中,日三次。治小儿风热入脑,或因水入而致的耳

  • 驳骨消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鸡骨香之别名,详该条。

  • 蒜泥灸

    药物发泡灸之一。用生大蒜捣烂成泥敷贴穴位上使之发泡的方法。敷贴时间约1~3小时,以局部起泡为度。适用于虚劳,乳蛾等。

  • 粗工

    古代对技术低劣医生的称谓。《素问·移精变气论》:“粗工凶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