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气郁

气郁

病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所致。《丹溪心法·六郁》:“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证治汇补·郁证章》:“气郁,胸满胁痛噫气腹胀。”治宜行气解郁。《杂病源流犀烛·诸气源流》“一切气郁,总宜以化滞为主。”用气郁汤木香调气散七气汤越鞠丸等方。若气郁生痰者,用温胆汤半夏厚朴汤、上下分消导痰汤。若气郁化火者,用加味逍遥散等方。参见六郁、郁证条。

猜你喜欢

  • 伐肝

    抑制肝气偏盛的治法。适用于:①肝旺脾虚而见两胁胀痛,腹胀肠鸣,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②肝气盛而见胸闷胁痛,急躁易怒,身窜痛。常用药物如青皮、柴胡、金铃子、广木香、佛手等。

  • 疏肝流气饮

    《马培之外科医案》方。①当归、丹参、茯苓各二钱,白蒺藜三钱,乌药、橘红各八分,秦艽、白芍药各一钱半,续断一钱,红花五分,桂枝四分,老姜一片。水煎服。治风冷着于肝俞,五、六椎两旁作痛,牵引胁肋。②苏梗、

  • 阳干

    十天干各有阴阳所属,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阳干主运气有余,为太过。

  • 肝胀

    病证名。①胀病之一。《灵枢·胀论》:“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医醇賸义·胀》:“寒气上逆,则两气相积,而肝木怒张,胁下乃肝木之本位,痛引小腹,则壅极而决矣。当疏肝化浊,青阳汤主之。”《金匮翼·胀

  • 埋药疗法

    埋植疗法之一。见该条。

  • 魄汗

    证名。肺藏魄,肺经之汗称为魄汗。《素问·生气通天论》马莳注:“肺经内主藏魄,外主皮毛,故所出之汗,亦可谓之魄汗也。”一说魄白古通,魄汗即白汗。参见白汗条。

  • 万氏牛黄丸

    即牛黄清心丸第二方,见牛黄清心丸条。

  • 滨莴苣

    见《本草推陈》。为番杏之别名,详该条。

  • 杂症会心录

    书名。2卷。清·汪蕴谷撰于1754年。本书为作者数十年研究古典医籍心得及临床经验总结的汇辑。其中有三篇医学总论,五十余篇有关内科、妇科、杂症症治的论述,辨证析因细致,并列医方、医案。治法宗张介宾,以扶

  • 石寿棠

    【介绍】:见石芾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