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温燥

温燥

病名。指感受秋燥之邪而偏热者。与凉燥相对而言。《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初起多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即或有小量咯痰亦粘腻不爽,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烦口渴,苔薄白而燥,舌尖边俱红等。治宜辛凉解表,佐以润肺,方用桑杏汤。如燥从热化而劫津伤阴,则宜甘凉濡润,选用沙参麦冬汤玉竹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等。燥伤胃阴五汁饮。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用牛乳饮,如燥证气血两燔者,用玉女煎。若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舌光绛,脉弦细,甚则痉厥,则治宜育阴潜阳,方如三甲复脉汤专翕大生膏之类(见《温病条辨·秋燥》)。参见秋燥、凉燥条。

猜你喜欢

  • 李明甫

    【介绍】:宋代医生。东阳(今浙江东阳)人。精通针法,曾用针术救活义乌县令心痛垂死症。

  • 血虚腰痛

    病证名。因血虚筋脉失养所致。《证治要诀·诸痛门》:“妇人血过多,及素患血虚致腰痛者。当益其血。”宜用四物汤加减。

  • 肌腠

    又名肉腠、分、分理。肌肉的纹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肌腠疮疡。”

  • 州都之官

    指膀胱。州都为河流口岸之处,膀胱能贮尿排尿,故名。《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 医医病书

    医论著作。2卷。清·吴鞠通撰于1798年。本书针对当时医界时弊而作。着眼于医治医生诊治中的弊病,故题名《医医病书》。书中辨析多属内科杂证,议论诊治,语多中肯。如诊病以现症为主,不必拘执古方,对药物不可

  • 苦胆木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苦木,详该条。

  • 双喉闭

    病名。指喉痹症之发于双侧者。见《古今医鉴》卷九。即喉闭。见该条。

  • 脉厥

    厥证之一。①指温疫里证,应下失下,六脉如无之重证。《温疫论》:“温疫得里证,神色不败,言动自如,别无怪证。忽然六脉如丝,沉细不应指,似有如无,或两手俱无,或两手先伏。察其人不应有此脉,有此脉者,皆缘应

  • 泻热黄连汤

    《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六十引李东垣方。又名黄连饮子。黄连(酒炒)、黄芩(酒炒)、龙胆草、生地黄、柴胡各一钱,升麻五分。水煎,于午前或饭后热服。治暴发火眼。

  • 吴象先

    【介绍】:参见吴正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