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清·叶其蓁《妇科切要》。即捧心生,详该条。
出《神农本草经》。为荆芥之别名,详该条。
见清·汪双池《医林纂要·药性》。为乌药叶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七。系丹从阴囊下起者,小儿丹毒之一。为厥阴肝经虚火发于外所致。治宜内服清散汤,外涂屋土散。
《外台秘要》卷三十四引深师方。独活八两,葛根六两,生姜五两,炙甘草二两。水煎,分三次服,微汗佳。治产后中风,口噤不知人。
见《四川中药志》。为刺梨之别名,详该条。
指阴寒内盛,导致阳气虚衰的病机。症见恶寒、肢冷、泄泻、水肿,舌淡滑等。治以温阳救逆,兼以健脾利水。《难经·六难》:“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这是在脉诊上的反映,因阳虚于外,故浮取则脉小;阴
方书名,见《隋书·经籍志》。12卷,东晋·陈延之撰,约撰于公元4世纪初。本书早佚,其佚文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中。
病名。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即脱臼。详该条。
证名。指两手交叉覆按心胸。《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伤寒溯源集》注:“发汗过多,则阳气散亡,气海空虚,所以叉手自冒覆其心胸,而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