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风法之一种,与镇肝熄风同义。是治疗由于肝阳上亢而引动内风的方法。病人头部掣痛、头晕目眩、口眼歪斜、肢体发麻或震颤、舌头发硬、舌体偏斜抖动、语言不清,甚至突然昏倒、手足拘急或抽搐,苔薄质红,脉弦。可用
诊指纹术语。指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射至指甲端的现象,多属病势危重,但仍须结合四诊全面分析(见《四诊抉微》)。
推拿手法名。见曹锡珍《中医按摩疗法》。即抖法。详该条。
病证名。见清·黄岩《眼科纂要》。即风牵斜。详该条。
医论著作。2卷。清·吴鞠通撰于1798年。本书针对当时医界时弊而作。着眼于医治医生诊治中的弊病,故题名《医医病书》。书中辨析多属内科杂证,议论诊治,语多中肯。如诊病以现症为主,不必拘执古方,对药物不可
医案著作。廖伯筠等整理。此书医案分初生儿疾病、时行疾病两类,凡百例案例,均加按语。廖氏诊治小儿疾病,注重望诊,强调治病求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用药慎重,尤用峻烈之剂,当中病即止,以免伤正。1979年云
病证名。产后重证之一。出《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一。因产时气虚血散,营卫运行失常,胃绝肺败所致。症见口鼻有黑气环绕,鼻衄。急用二味参苏饮加附子,水煎服。并中西医结合治疗。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七方。又名清心导痰丸。大黄(酒蒸)、黄芩各四两,煅青礞石、犀角、皂角、朱砂各五钱,沉香二钱五分,麝香五分。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六十至七十丸,白水送下。治
《幼科发挥》卷四方。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陈皮、半夏曲、炒苍术、姜厚朴、柴胡、黄芩、猪苓、泽泻、草果、常山、青皮、肉桂、鳖甲(酥炙)各等分。为末,酒煮曲糊为丸,麻子大,陈米汤送下。治疟
外治法之一。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二。即用以除去各类痈疽、疮疡溃后之腐肉脓毒的方法。临证若病程长,溃疡面积大,腐肉多,则应手术切除,若面积小,可外用提脓去腐药,如五五丹直撒在溃疡面上,或掺于膏药、油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