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别名。出《针灸大成》。即厥阴俞。见该条。
旃,音毡,zhān。见《药物学大成》。为番泻叶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枢要》卷三。又名足发背、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泛指足部的结毒肿痛,多发于足背。因三阳经湿热乘虚下注或外伤瘀血化热、或足三阴经精血亏损所致。初起全身寒热,患部坚硬红肿。如疼痛作脓者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即经漏所下之血杂见五色,多属五脏虚损所致。参见经漏条。
病名。见《证治汇补·眩晕章》。因湿痰壅遏清阳所致。证见头目昏重,胸闷纳呆,恶心呕吐,体多肥胖,苔白腻,脉濡。治宜燥湿化痰。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等方。兼见气虚者,宜六君子汤。参见痰晕条。
综合性医书。3卷。金·张元素约撰于12世纪后期。本书以《内经》理论为本,旁参各家学说介绍手足阴阳、脏腑脉证、运气、主病、用药等多方面内容,并对某些治法,多种病症和本草药性进行了广泛的论述。析证简要,选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四十。《证治要诀·头痛》:“有偏正夹脑风,服川乌附不愈,用莲子草乌而愈者,此乃毒攻毒之意。”《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有夹脑风者,两太阳连脑痛是也。宜透顶散。”参见脑痛条。
①见《中药材手册》。为刘寄奴之别名。②见《江西草药》。为鹿茸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薯莨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即枫柳皮,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