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同名器官。位于口腔。《灵枢·五阅五使篇》:“舌者心之官也。”舌之根部称为舌本,舌之尖部称为舌尖,舌之两侧称为舌旁,舌底经筋称为舌系,舌之中部称为舌中。舌内应于心,司味觉,与吞咽、发音有密切关系。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眼子菜之别名,详该条。
即五输穴,见该条。
病名。清·金德鉴《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受风热酒毒湿痰而起,牙龈里两边生痈,致舌短大。”多由风热痰火上灼而成。治宜解毒泻火。可选用黄连解毒汤、清胃散、粘子解毒汤、甘露消毒丹等加减。参见舌痈条。
九注之一,见《诸病源候论·尸注候》。主要表现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腹痛胀满,喘息不得,气息上冲心胸,挛引腰脊,举身沉重,精神杂错,恒觉惛谬,每逢节气改变,辄致大恶,积月累年,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
病名。指月经期间,因房事所致腹部痞满肿块一类病症。《女科经纶》:“陈藏器曰:“一犯月水行房,精血相射,入于任脉,留于胞中,以致小腹结满,病如伏梁,水溺频涩,是名积精。”治当消积化痞,行瘀通淋。
病名。即痧证。又称痧气、痧秽。见《通俗伤寒论·伤寒兼痧》。《痧症要略》:“痧胀者,气之闭也,火之逆也。气为毒壅,火为毒升,故胸膈作胀,头目不清。治痧者,必先开其气、降其火,而后胀可消也。若食阻痧气于上
见亟斋居士《达生篇》。达,小羊。羊子易生而无留难,故古人以顺利分娩谓达生。
病名。指瘤体因饮酒而变化者。见张觉人《外科十三方考》下编:“酒瘤,吃酒时则厚坚不软,不吃酒时则软而坚。”
【介绍】:明代医家。休宁(今安徽休宁)人。名医孙一奎之子,曾与弟孙朋来共同整理编辑孙一奎的《孙文垣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