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方。见《新编中成药手册》。黄芪、茯苓、大枣、鸡血藤。冲剂,每服15~30克,一日三次,开水冲服。功能益气补血,健脾和胃。治白细胞减少症,及病后体虚、脏腑亏损所致的免疫功能下降等症。
见《景岳全书·外科钤古方》卷六十四。水红花(或子)不拘量。以水熬膏,水或酒调服;外敷痞块处。治痞块。
推拿方法。其法用刺激性药物擦脊背,多用于治疗痨瘵。《理瀹骈文》:“痨瘵,用大蒜擦脊梁,名水灸。”清·邹俪笙《外治寿世方·劳伤》:“治劳病人未气虚者,水灸法:……尾闾起,擦上至大椎,又从大椎起擦下至尾沟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亦名子痢、胎前赤白痢。病因孕后内伤饮食生冷,或外受暑湿热毒之邪,以致里急后重,腹痛,下痢赤白,日夜无度,若阳气下陷则胎易坠。由饮食所伤者,初起腹痛,里急后重者,宜香连
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即经行后期。详该条。
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目内外轮廓无恙,但泪稠如浊酒豆浆,长流而不止也。”多见于眦漏证。参见该条。
病名。指足底皮肤增厚、顽硬的一种疾患。出《外科真诠》卷上。多因鞋袜不适,长时磨擦,气血受阻,皮肤失营而成。其证足底皮肤增厚,顽硬如板,行路作痛,影响步履。治宜温水浸泡后,外涂乌梅膏。亦可用传统治脚病的
出《新修本草》。即香蒲,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大全》。原说位在“中极两旁各二寸”,今多据《针灸大成》定位于脐下4寸(中极)再旁开3寸处。有腹内、外斜肌,腹横肌;并有腹壁浅动、静脉,髂腹下神经及其伴行的动、静脉通过。主治妇女不孕
妇科著作。清·陈治撰。5卷。17世纪末刊行。本书为《证治大还》之一种。前4卷论妇女经、带、胎、产诸病证治;后1卷附辑李士材《女科纂》,论述女科各病的简要治法,并附录杨子建的《十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