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行浮肿

经行浮肿

病证名。亦名经来浮肿经来遍身浮肿。指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头面四肢或遍身浮肿的病证。多由脾虚肾虚、或气滞血瘀所致。若因久居湿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湿气内侵或饮食劳倦伤脾,经行时阴血注于冲任,气随血下,脾气益虚,转输失司,水湿停聚,泛于肌肤而成水肿,《叶氏女科证治》谓:“经来遍身浮肿,此乃脾土不能剋化水,变为肿。”症见四肢面目浮肿,按之没指,经水后期,量少色淡,伴有胸闷腹胀,纳少便溏,神疲肢冷,治宜温脾阳,利水湿,方用理中汤加桂枝茯苓;若素体肾虚或房室不节,肾气内伤,经行时,经血下注,阴盛于下,有碍肾阳敷布,不能化气行水,致水道不利、症见浮肿以下肢为重,伴有腰骶冷痛,经行后期,量少色淡,大便溏薄,治宜温肾利水,方用真武汤加巴戟天;若情志内伤,肝失条达,疏泄无权,气行不畅,血行受阻则滞而为肿,症见肢体肿胀,脘闷胁胀,善太息,治宜理气活血,方用八珍汤(《济阴纲目》:当归川芎、芍药、熟地延胡索川楝子、炒木香槟榔)加泽兰茯苓皮

猜你喜欢

  • 阳虚喉痹

    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阳虚喉痹,非喉痹因于阳虚,乃阳虚因于喉痹也。盖有因喉痹而过于攻击致伤胃气者;有艰于食饮,仓廪空虚,亦伤胃气者;又有气体素弱不耐劳倦而伤胃气者。凡中气内虚,疼痛外

  • 昏晕

    证名。又作昏运。指头脑昏沉眩晕感觉。亦有指眩晕之常发于黄昏者。多因阴虚所致。《证治汇补·眩晕》:“日晡眩晕,得卧少可,谓之昏晕,此阴虚也。”详阴虚眩晕条。

  • 杨继洲

    【生卒】:1522~1620【介绍】:明代著名针灸学家。名济时,三衢(今浙江衢县)人。出身于世医之家,祖父曾任太医院太医。幼攻举子业,屡厄于有司,遂而业医。曾任嘉靖帝侍医,隆庆二年(1568年)任职于

  • 急喉风

    病名。见《普济方》卷六十。系指喉风之发病急骤者。详紧喉风条。

  • 张勇

    【介绍】:清代武官。字飞态。关中(陕西)人。根据《本草纲目》中所收载的方药,“类而聚之,群而分之”,编成《方以类聚》50卷。

  • 胎产金针

    见胎产秘书条。

  • 青树跌打

    见《云南中草药选》。为滑叶跌打之别名,详该条。

  • 热则气泄

    见炅则气泄条。

  • 即肩胛部。《灵枢·经脉》:“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

  • 罗谦甫治验案

    见医药丛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