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胃足阳明经病证

胃足阳明经病证

病证名。因足阳明胃经经气异常而致。《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谓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鼾衄,口,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胀满。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脉经·胃足阳明经病证》除前列“是动、所生”病之外,尚列举了腹胀、胃管心痛、饮食不下、膈塞不通、大便难或泻等。参胃病有关各条。

猜你喜欢

  • 腹痛

    证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指脘腹、脐腹、少腹部等疼痛。《症因脉治·腹痛论》:“痛在胃之下,脐之四傍,毛际之上,名曰腹痛。”《东医宝鉴·腹》卷三:“腹痛有六,有寒、有热、有死血、有食积、有痰饮、有虫

  • 痰饮腹胀

    病证名。指痰饮留滞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卷三:“痰饮腹胀之症,胸腹满闷,怔忡喘急短息倚肩,呕恶痰涎。或腹中漉漉有声。”多因脾胃传化失职,痰饮不化所致。治宜祛痰化饮为主。胸闷怔忡,宜小半夏汤、二陈汤;

  • 膀(bǎng 榜)

    同髈。肩膀。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

  • 精神内守

    指精气内存,神不妄动,以保持充沛的正气,从而抗拒病邪的伤害。《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与《素问遗篇·刺法论》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前后互参

  • 血箭痔

    病名。指内痔之血出如箭者。《外科大成》卷二:“与内痔同,但无痛痒为异耳,如大解则鲜血如箭……。”宜内服蝟皮象龙丸;血热者服百草丸,亦可艾灸承山穴,或手术疗法,注射疗法等。

  • 喻氏医书三种

    丛书名。清·喻昌撰。刊于1763年。包括《医门法律》、《尚论篇》、《寓意草》。各详该条。

  • 灸疮

    指因灸而灼伤局部所形成的疮。见《金匮要略》。《明堂灸经》曰:“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灸疮形成后,应保持清洁,勤换膏药,防止感染,一般经6~8周后灸疮自行愈合脱痂。

  • 徐疾补泻

    即徐疾补泻法。详该条。

  • 眹(zhěn 诊)

    ①《说文解字》:“目精也。”指瞳子,详该条。②目缝。《说文解字》段玉栽注:“瞽字下云,‘目但有联也’,谓目但有缝也。”孙诒让《周礼正义》曰:“无目眹者,盖谓目缝黏合,绝无形兆。”

  • 邹铉(xuàn 旋)

    【介绍】:元代医家。字冰壑,号敬直老人。泰宁(今福建泰宁)人。精医术,尤擅长养生,并据宋·陈直《养老奉亲书》予以增订补充,编成《寿亲养老新书》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