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经外奇穴名。出《新针灸学》。位于项部,当斜方肌外缘,后发际下1.5寸处。主治后头痛,项强,落枕,肩胛疼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②推拿穴位名。出《实用小儿推拿》。
病名。由脾经毒邪凝滞所致。痘疮攒簇于口唇上下,有黄熟如蜡,有顶尖如锥,有黑硬燥裂,血水进出者。治宜泻火解毒,用泻黄散或凉膈散加减。
《喉症全科紫珍集》卷上方。桔梗、金银花各一钱五分,当归一钱,赤芍药一钱二分,生地黄、玄参、赤茯苓各二钱,荆芥、牡丹皮各八分,川贝母、甘草各五分,葛根、前胡各七分。加灯心一分,地浆水煎服。治一切喉症初起
使用祛瘀药中比较峻烈的药物,达到祛瘀的目的。如大黄、桃仁、红花、水蛭、虫等。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七方。射干、升麻、犀角、麦门冬、玄参、大黄、黄芩各一钱,芒硝、栀子、竹叶各五钱。水煎服。治胃痈初起,中脘穴隐痛微肿,寒热如疟,皮肤甲错,脉沉数。
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指脾有统摄血液,使之运行于经脉之中,不致外溢的功能。《难经·四十二难》:“脾……,主裹血,温五脏。”《血证论》:“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脾主中焦,化生营气,营行脉
见《本草纲目》。为七叶一枝花之别名,详该条。
喉科著作。2卷(又有1卷本及4卷本)。清·郑梅涧约撰于清乾隆年间,后其子郑瀚加以补充,于1838年始由冯相棻刊行。上卷首列“咽喉说”等八篇咽喉病总论,并分别论述了36种喉风的名称(其中包括咽、喉、口、
丛书名。14卷。清·周学海撰。刊于1896年。《脉义简摩》8卷;《脉简补义》2卷;《诊家直诀》2卷;《辨脉平脉章句》2卷。周氏自称这四种“皆依旧义而衍释之。《简摩》,正义也;《补义》,余义也;《直诀》
病名。见《霉疮秘录》卷上。即杨梅疮。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