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命门火旺。指阴虚火旺,出现火迫精泄的病机。肾为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生理上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若肾水亏损,或肝肾阴虚,则可使肾火偏亢,出现性欲亢进、遗精、早泄等症。治宜滋阴降火。
也称舌垢。指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观察舌苔的变化,有助于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浅深、津液的存亡,是舌诊重要内容之一。正常舌面上均有白色薄苔,由胃气所生。病理的舌苔,则因病邪外侵或内有停痰食积所致。诊察舌苔,主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旋覆花(包煎)、代赭石各三钱,炒吴茱萸一分,黄连六分,制香附二钱,半夏、陈皮各一钱半,沉香汁(冲)二匙。先用竹茹四钱,鲜枇杷叶(去毛)一两,煎汤代水,再入诸药煎服。治痰涎壅甚,心
见《分类草药性》。为羊屎条根之别名,详该条。
三十六黄之一。①《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脾黄者,遍身如金色,眼目俱黄,唇口生疮,或吟或咏,有时吐逆,不能下食,大便涩,若脐凸者难治。”治宜土瓜根散等方。②《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两颊生青脉起,目
《灵枢经》篇名。本文主要讨论了真气和邪气,又分述了“刺五节”与“刺五邪”的针法,故名,介绍刺法中的五节(振埃、发蒙、去爪、彻衣、解惑)和五邪(持痛、容大、狭小、寒、热)的发病规律及针刺方法,另方面,详
病名。《重辑烂喉痧辑要》:“栏喉痧一症,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则燥热烦渴,密桃红,宛如锦纹,疼痛肿烂,一团火热内燃。”即烂喉痧。详该条。
见留气法条。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即沉翳内障。详该条。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谓:“龙疽发背起胃俞或肾俞,二十日不泻死,九日可刺……。”即中搭手。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