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豆寄生

豆寄生

见《植物学大辞典》。为菟丝之别名,详该条。

猜你喜欢

  • 医方集解

    医方著作。3卷。清·汪昂撰。刊于1682年。本书选录古今医籍中常用方剂约六、七百首(分正方及附方)。按不同作用的方药性质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

  • 飞法

    ①针刺术语。①指促使针身颤动的手法。即入针后,以拇食两指连捻针柄数下,突然松开手指,使针颤动,如飞鸟展翅之状,故名。与其它手法配合,有促使得气的作用。②指将针向前推进。如《金针赋》“补者一退三飞,真气

  • 子朝

    病名。清·单南山《胎产证治录》:“孕妇胎气上攻,心腹胀满作痛,名曰子朝,宜服顺气安胎饮。”参见子悬条。

  • 重编校正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

    见元亨疗马集条。

  • 发枯

    病证名。出《灵枢·经脉》。多由肝肾血虚,阴血不能濡养毛发所致。其证毛发枯燥不润泽。治宜滋阴养血,佐以清热。内服四物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 内托酒煎汤

    《医学入门》卷七方。黄芪、当归尾各二钱,柴胡一钱半,连翘、肉桂、白芷、牛蒡子各一钱,升麻七分,黄柏、甘草各五分。水酒各半煎服。治邪在足少阴经,痈生腿外侧;或因寒湿而致的附骨疽。

  • 泻脾大黄汤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方。大黄(微炒)、炙甘草、黄芩、麦门冬(去心)各一两,枳壳(麸炒)、半夏(汤洗去滑)、陈皮、前胡各半两,赤茯苓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匕,加生姜(枣大)一块,水煎,去渣服。治脾实胸中

  • 痰迷心窍

    病证名。见《本草纲目》。小儿多因乳食不节,停滞中焦,致使气结湿生,化为痰浊,阻遏心窍所致。症见神志错乱,神呆目滞;严重者可出现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漉漉有声,纹沉色淡,舌苔白腻。治宜涤痰开窍,

  • 乳中结核

    病证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乳结核。见该条。

  • 验胎

    产科诊法。亦名候胎。是古代服中药检验是否怀孕的方法。《妇人良方大全》卷十一:“妇人经脉不行,已经三月,欲验有胎,川芎生为末,空心浓煎艾汤调下二钱,腹内微动,则有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