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灵枢·九针论》。镵针的前身,古时缝纫之针。《针灸甲乙经》称布针。
证名。见《审视瑶函》。即目干涩,详该条。
见《草药手册》。为廊茵之别名,详该条。
治法。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疲劳过度而见头晕、四肢倦怠,或虚劳属气虚的,用甘温的药物调养。例如中气不足而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少气懒言、舌嫩色淡、脉虚大,须用甘温除热法。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指小儿脾胃虚弱的慢性腹泻。因小儿脾胃嫩弱,乳食所伤,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谷,水谷滞留,而成泄泻。症见食后作泻,腹胀便溏,水谷不化,面黄形瘦,神疲倦怠。治宜健脾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凉粉草之别名。详该条。
指四时中感受外邪,随感随发的温病。又称“外感温病”。明·汪石山曰:“有不因于伤寒而病渴者,此特春温之气,可名曰春温。如冬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中暑相同,此新感之温病也。”新感温病初起病邪在表,主要症状
【介绍】:见刘默条。
指纹色黄白,多属伤脾、疳积(见《医学入门·察脉》)。
见《证治准绳·女科》卷五。即二母散第一方,见二母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