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屋>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霍乱

霍乱

病名。出《灵枢·五乱》。俗称触恶。泛指突然剧烈吐泻,心腹绞痛的疾患。《诸病源候论·霍乱病诸候》:“霍乱者,由人温凉不调,阴阳清浊二气有相干乱之时,其乱在于肠胃之间者,因遇饮食而变发。”《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于夏秋。”①指剧烈吐泻有传染性的病症。《伤寒溯源集·霍乱证治》:“此皆六气胜复之变也,……或为诸寒湿间气客气所胜者亦然,且尤于阴晴风雨,酷暑暴寒之中,每每有之。一家之中,一里之内,或阖境皆然,乃时行寒湿也。”症见突然心腹绞痛,上吐下泻,躁乱烦闷,甚则转筋手足厥逆等。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危重时宜中西两法结合抢救。②指严重吐泻的病症。多因暑天感湿,或饮食失节所致。《医学入门》卷二:“三焦水谷道路,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利而不吐,邪在中焦,上吐下利。病因饮食不节,清浊相干,阴阳乖隔,轻者止曰吐利,重者挥霍扰乱,乃曰霍乱。”《医学心悟》卷三:“又有暑天受湿,呕吐泻利,发为霍乱。此停食伏饮所致。宜分寒热治之,热者口必渴,黄连香薷饮主之;寒者口不渴,藿香正气散主之。”根据病因与症状不同,有干霍乱湿霍乱暑霍乱热霍乱等,详各该条。本证可见于霍乱、副霍乱、嗜盐菌性胃肠炎等疾患,也可见于某些食物中毒。

猜你喜欢

  • 金梅草

    出《山西通志》。为金莲花之别名,详该条。

  • 维宫

    经外奇穴名。见《经外奇穴汇编》。位于髂前上棘下方凹陷(维胞)斜下1寸处;或于维道穴斜下2寸处取穴。主治子宫下垂。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干血痨

    病名。见《血证论》卷五。早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就有关于干血的记载,症状及治疗与本病一致。病因五劳所伤,虚火久蒸,干血内结,瘀滞不通,久则瘀血不去,新血难生,津血不通外荣。症见经闭不行,

  • 心热证

    证名。《素问·痿论》:“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圣济总录》卷四十三:“大抵心属火而恶热,其受病则易以生热,热则血气壅滞,故为烦躁,寝卧不得安宁,口舌生疮,头痛颊赤之类。”《证治准绳·杂病》:“心热者

  • 养生要括

    食疗著作。明·孟笨著。1卷。书于1634年。本书虽以《养生要括》为名,其内容则仅限于饮食卫生与食疗。在饮食卫生方面,提出三条准则:一戒轻杀,二善调理,三知避忌。全书将食疗诸品分成水、谷、菜、果、鳞、介

  • 景岳全书发挥

    书名。4卷。题名清·叶桂撰(一作姚球撰)。刊于1844年。作者对张景岳所主张的温补学说提出了不少论评,是不同学派辩论之作。

  • 齿露

    病证名。《奇效良方》卷六十二:“大肠虚则齿露。”症为龈乳头萎缩而齿根暴露。

  • 头风摩散

    《金匮要略》方。又名头风散、附子摩头散。炮附子一枚,食盐等分,为末。沐头后,取一方寸匕,涂摩痛处,令药力行。治头风,头痛时发时止属寒证者。

  • 大叶万年青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粤万年青之别名,详该条。

  • 退妊

    见根心堂主人《坤道指南》。即打胎。《坤道指南》载退妊方:五味子、三棱、莪术、归尾、葶苈各等分,人参少许,为末,水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