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医学入门·淋》。指因感受暑邪而成的淋症。实症宜用山栀仁、五苓散、益元散;虚症用生脉散。暑月汗多而小便赤涩者,宜春泽汤、桂苓甘露散。参见淋条。
解剖部位名称。出《灵枢》。位于舌部及舌骨之后,形如一树叶,柄在下,能张能收,呼吸语言时会厌开启,饮食吞咽或呕吐时,则会厌关闭,以防异物入气道。《儒门事亲》卷三:“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阖,食下则吸而掩,气
见《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即疮痘喘、惊风喘,虚肿喘、吐泻喘、下痢喘。为邪胜正衰,元气将脱的危象。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小儿丹毒之一。系足太阳膀胱经风热所致。证见丹从头额向脑发展,红热肿痛不已,浑身作热。治宜防风通圣散加减,外用紫荆散调搽,或赤小豆末调搽。
病证名。出《育婴秘诀》。为感受风寒暑湿之气而致的病证。即春伤风,夏伤暑,秋伤湿,冬伤寒。此四时之正气病。小儿失其调理,尤易感之,嫩弱之故。治法与大人同,但剂应小。参见四时感冒条。
导引的一类。包括立式和走式的多种姿势。《汉书·艺文志》中记有《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
【介绍】:见胡澍条。
针灸著作。①一名《针灸捷法大全》。6卷。明·徐凤撰于1439年左右。卷1~2载针灸歌赋;卷3为周身经穴歌;卷4载窦氏八法流注;卷5载金针赋及子午流注;卷6为灸法。书中除收录多种针灸资料外,并附插图,是
证名。《幼幼集成》:“小儿寒证有七:面白,粪青白,肚虚胀,眼珠青,吐泻无热,足胫冷,睡露睛。此皆虚寒,忌用寒凉。”《儿科醒》:“小儿属寒之症,有外感有内伤,有症变虚寒,三者不同,治法各异。”外感寒邪,
书名。5卷。清·许克昌、毕法合撰。刊于1831年。卷1~3总论外科证治,并按头、面、眼、鼻、耳、口、唇、齿、舌、喉、项、胸、乳、腋、胁、肋、肩、膊、臂、手、背、腰、腹、二阴、股、膝、胫、足的次序分述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