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为七叶莲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素问·刺疟篇》:“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中藏经》:“心疟先烦而后渴,翕翕然发热也,其脉浮紧而大者是也。”后世多指疟疾出现逆传心包者,如《温病条辨》:“热多昏狂,谵
即耳穴模型,见该条。
病证名。产后危证之一。出孟葑《仁寿镜》。因产后败血冲遏于心,入于肺,气与血并,喉声如蝉鸣。治宜乳香一钱,煎汤入陈酒三分服之。
舌红中央淡黑苔。主脏腑实热里证。若症见壮热,烦躁,便秘,尿赤。急用苦寒攻下泄热(见《伤寒舌鉴》)。
指十二经及其脉络。《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证名。《素问·通评虚实论》:“跖跛,寒风湿之病也。”指足引跛痛。《内经吴注》卷八:“足前点步谓之跖,一足偏引谓之跛。”多由风寒湿三气侵袭所致。可见于风湿痹证、脚气等病。
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唇瞤、唇颤动,本病多因胃经湿热,外感风邪,风热相搏而成。多发于下唇。初起红肿发痒,继则破裂流水,痛如火燎;如风盛过燥,则口唇干裂脱屑,状若无皮,日久口唇瞤动不止。治疗:初
【生卒】:1332~?【介绍】:元末明初医家。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独山人,昆山(今江苏昆山)人。通诗文画艺,曾学医于朱震亨。洪武四年(1371年)任秦府良医正。著述较多,有《标题原病式》、《百病钩玄
见江天览《妇女病自疗法》卷一。即产后余血奔心。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