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东中草药》。为蒟酱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灵枢·痈疽》:“发于尻,名曰锐疽。”即鹳口疽。见该条。
见《脉经》。即经水断绝。详该条。
病证名。见《小儿卫生总微论》。古人认为夏季大热,感受暑邪,伏于肠胃,而不即时发病,待秋气候凉爽,感受外邪,引动伏暑,乱于肠胃,清浊相干,则成吐泻。其症突然呕吐,腹泻,小便不利,泻下物色黄或赤等。治宜清
五不女之一。《广嗣纪要·择配篇》:“鼓花头绷急似无孔。”即鼓。详该条。
出《范汪方》。即地肤苗,详该条。
见《广西野生资源植物》。为黄毛耳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安徽中草药》。为狼尾巴草之别名,详该条。
①出《素问·疏五过论》。由于情志内伤,耗营伤精所致,症见形体消瘦,精神憔悴,饮食无味,畏寒,善惊,健忘,四肢痿废等。治宜益精养血,镇心安神。②《张氏医通·杂门》引陈毓仁《痈疽图形》所载“失营”,认为即
见《宁夏中草药手册》。为野决明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