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门初步
见医学五则条。
见医学五则条。
见《广东中草药》。即走马胎,详该条。
【介绍】:见徐道聪条。
病人口燥咽干,只想用水漱口,而不欲咽下。可见于热性病,热入营血或瘀血内阻的病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
痿证之一。见《证治汇补·痿躄章》。多由产后恶露未尽,或跌仆损伤,瘀血不消所致。症见四肢痿软,不能运动,兼见疼痛、脉涩等症。治宜活血行瘀为主。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或用归梢汤。参见痿条。
病证名。帷通帏,亦作眦帏赤烂。《审视瑶函》:“此症专言眦之赤烂。”详眦赤烂条。
治疗心肾不交的方法。心肾不交,症见心悸心烦、头晕失眠、健忘遗精、耳鸣耳聋、腰痠腿软、小便短赤,舌质红,脉细数,用生地、麦冬、百合、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何首乌等药,或用交泰丸。
证名。出《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卷五十三。又名火喘。指火热之邪,郁于肺胃,使肺气郁滞不宣,痰浊挟热,阻塞气道所致的喘息。症见喘急而口干舌燥,面赤唇红。因于肺热者,宜清肺泄热,用凉膈散;因于胃热便
【介绍】:隋代医生。僧人,又名释智宣。撰有《发背论》1卷,已佚。
【介绍】:明代医家。江苏盱眙人。长于儿科,著有《痘疹方论》、《痘疹集览》等书。
病证名。指小儿涎盛而喘急,为痰涎上壅于肺所致。其症以肺脾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正气虚而邪气盛者为多。《东医宝鉴》:“顽涎者,脾肺所出也,涎则流溢于咽喉,如水鸡之声,喘嗽烦闷,宜抱龙丸……。”发作时